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基本信息与中医证型,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中医各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各证型与年龄、性别、季节、胃镜分级等各因素之间的分布关系,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更科学、客观的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与病例回顾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述部分主要论述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诊断和治疗上的最新进展。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主要对符合条件的162例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发病节令)、临床症状、中医证型、胃镜分级、合并病等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SPSS20.0软件,通过分析构成比,均数,标准差等相关指标,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得出结果。结果:年龄分布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中老年人发病比率较高,其中,中年组所占比例最高,占48.2%;男女比例约为1.57:1;在季节分布上,以夏季发病率较高;中医证型分布上以肝胃不和证最多为见,共计57例,占35.2%;其次为肝胃郁热证49例(30.2%)、脾胃虚寒15例(9.3%)、痰气交阻15例(9.3%)、脾胃湿热14例(8.6%)、胃热炽盛9例(5.6%)、胃热阴虚3例(1.8%);症状分布中主要以典型的反流症状为主,其次为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与咽喉部及呼吸系统有关的食管外症状。胃镜分级中,A、B级患者较多,C、D级患者较少;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中医各证型与胃镜分级、季节分布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RE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证型分布提示该病与肝、脾胃关系密切。2.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镜分级规律揭示了本病的发展规律,初期以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气交阻等实证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中期、后期以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热阴虚等虚证为主。3.不同中医证型的季节分布不同,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证四季皆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春季,胃热炽盛、脾胃虚寒,痰气交阻、脾胃湿热证以夏季常见,胃热阴虚证以秋季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