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基于课程改革的语境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主体占有的教学实践理性是主导他们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与行为的真实的内在依据。广义的教学实践理性是人类实践理性在教学领域的特殊表现,是主体对自身与教学世界的关系应如何和教学实践如何展开问题的观念掌握与解答;狭义的教学实践理性是直接从事教学实践的主体对教学为了什么,以什么为中介以及应该如何展开的观念构想。教学实践理性包括教学价值理性、教学工具理性以及教学交往理性,它是教师展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内在基石。 教学实践理性是在特定的历史传统中逐渐生成、延续与拓展的。具有不同渊源的中、西方的教学实践理性必然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教学价值理性、教学工具理性和教学交往理性等具体层面,又体现在教学实践理性存在形式(自发或自觉)与发展水平上。当下,我国教师实际秉持的教学实践理性的具体取向,与新课程改革的诉求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教学实践理性自发存在的形式与新课程改革诉求的自觉存在也构成了内在紧张关系。 教学直接受到既有教学实践理性的特征和水平的限制而倾向于稳定守成。当代课程总是要因应时代精神、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科学进步等作适应性调整而倾向于改革创新。教学变革的迟滞与艰难,是当代课程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也必然导致课程改革的理想在实践中的失落。确立合适的课程与教学关系,深刻揭示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的不同逻辑,依据“中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矛盾,是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协同推进的必要条件。 现实存在的教学实践理性,往往不是课程改革所欲求的合理存在。教学实践理性的合理化,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诉求。教学实践理性的合理化是教学主体不断澄清、辨析、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依据,是主体不断地从依赖常识、经验、习俗到依据实践理性检验的理论、智慧而展开教学实践的提升。然而,教学主体缺乏自觉反思的习性,日常教学生活的限制,教师培训理念的偏差等,是教学实践理性合理化难以逐步实现的主要原因。教学实践理性的合理化必须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也只能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还需要用新课程精神引领学校管理改革,对教师展开深层文化启蒙。 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协同推进从而实现改革的理想,既诉求教学实践理性的合理化,又诉求课程改革本身的合理化。“复杂性”,是当代课程改革的本真状态。当代课程改革经常落入用简单化思维方式来处理复杂的课程改革问题的陷阱,从而导致课程改革的表面化、肤浅化。重视课程改革理论的借鉴与建设、关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以及重视“重叠共识”的价值与达成,是课程改革化解合理性危机的现实选项。
其他文献
本文从以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以其他工作手段为补充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工作重点和主要工作内涵,使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工作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在校园内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实际上主动利用心理健康服务的学生只是少数。即使存在心理困扰,也只有部分学
提起南屯矿金锚合成材料厂技术员郝龙豹,熟悉他的职工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小郝这人,工作认真负责,肯钻研!小发明、小改革效果好、实用!”别看他三十刚出头,年纪轻轻,认识他的
期刊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数据新闻探索的媒体机构,新华网自2012年开始,以“用数据传递独特新闻价值”为理念,在数据梳理、表现形态、传播路径等方面大胆创新,着力打造高品质的数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