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环境公益诉讼证明责任之分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988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来看,关于证明责任和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或者进展迅速,但是在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建构中专门针对证明责任分配的研究还是相对空白。本文按照“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现状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途径”的思路,首先对证明责任的性质定位以及在其在环境公益诉讼这一特殊语境下的意义进行阐述,其次分析可供借鉴理论依据以及司法实践经验,在对比中发现不足,进而试图架构出一个有理论支撑,有原则指导,并且灵活可行的环境公益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体系。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证明责任的性质定位和以及分配法则的发展历程。在“证明责任”与相关概念的比较中,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证明责任是指当法庭辩论终结时,如果待证事实仍然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依照预先规定的裁判规范由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的一种负担,是一种在诉讼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抽象的风险分配。证明责任制度的核心就是其如何分配的问题,因为证明责任的分配会影响到当事人的实体利益,所以必须预先在法律上做出明确的分配;而分配法则就是指导立法者以及法官分配证明责任的基本规则。第二部分主要是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意义,首先对环境公益诉讼以被告不同进行类型化的划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并分别就两种情形下待证事实的特殊性进行归纳;其次在环境公益诉讼的语境下,对证明责任分配代表学说进行简单的述评,着重归纳出其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指导意义所在;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规定进行制定法上的分析,把证明责任放入整个环境公益诉讼体制中进行分析,综合考察诉讼制度涉及的价值取舍与诉讼经济等相关要求,确定出证明责任分配的指导性原则以及所需考虑的其他因素。第三部分,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体系。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从被告不同为切入点,分别讨论被告为侵害环境公益行为人或者政府、行政机关时,通过讨论适用的诉讼程序、与原告之间力量悬殊对比程度、以及侵害环境公益方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得出应当分类别具体讨论的思路。其次,以论文第二部分所确立的规范说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分别讨论被告不同时,对原被告之间如何分配证明责任进行详细的构建。具体而言,就是诉讼双方对侵害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等待证事实在诉讼终结时仍然处于真伪不明的败诉风险归结于哪一方当事人进行分配,并论述这种分配的合理性所在。第四部分主要讨论配套制度的完善。要保证证明责任制度在环境公益诉讼这一特殊案件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实现合理的分配,就必须将其放在整个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进行考量。本部分就是证明责任向诉讼制度的回归,首先讨论直接路径:确立一定的证明标准是否可行?如何通过细化证据规则规范以减少证明责任适用的机会?其次从间接的路径提供制度支持,比如心证公开、强化合议等等。证明责任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分配,这种分配会直接影响到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进而影响到环境公益诉讼能否最终达致预期的制度目的。具体到两种不同种类的被告,因为使用的诉讼程序不同、与原告之间力量的悬殊不同,侵害环境公益的方式不同等等导致证明责任的分配应当区别对待,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待证事实规定不同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就是本文旨在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塔式起重机(简称塔机)因其回转臂长、结构轻巧、安装、拆卸以及运输方便,成为建筑业不可或缺的机械。但是,日益增长的塔机需求与其
近些年来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行为等问题比较突出,而且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强资弱劳的状况更加严重,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拉大,资本肆意侵犯劳动者权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相对而言在校学生数量也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在学校教育方面实施了最大化的支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问题,
随着建筑、能源、化工、石油和通讯等行业的迅猛发展,柱形钢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钢管的直径作为衡量钢管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实时在线检测钢管的直径已经成为厂家们关注的首
为加快国内厚煤层高产高效生产的发展,煤炭开采对液压支架的设计研制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液压支架用高强钢的焊接技术方面。强度级别越高的钢种,焊接时易产生焊接裂纹,且
领域词典的概念已经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中,传统的通用词典虽然很成熟,但是对于特定领域内的应用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我们不仅仅需要语法标注,而且还要尽可能建立相对完善的语义网
最先发展创意产业的英国已经证实,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够带动本国改变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生产模式,而且具有巨大的就业效应,能提升整个国家的就业率。我国深圳是国内发展创意产业
阐述了备件集中采购产生的历史背景、运行模式、所产生的效益等内容。
随着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利用车载自诊断(On Board Diagnostics,OBD)系统对ECU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是汽车故障诊断的主流选择。汽
<正>活性界面、活性位点的探索在纳米催化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贵金属与载体直接的协同效应、如何利用活性界面来指导材料的合成,成为了催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