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来源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拥有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占据行业发展的先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创新产出增长明显,创新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但整体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国还面临着不同区域之间创新产出和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创新能力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发展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因此探索我国创新产出在区位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影响差异产生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4年的统计数据,以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专利产出以及创新影响因素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从空间经济学角度出发,通过Moran sI指数、Moran散点图、LISA集聚分布图验证了我国区域创新产出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最后,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研究了创新投入、创新环境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因素对于区域创新产出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环境中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对创新产出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教育环境的促进作用相比较弱,但仍体现为正向影响;创新投入中的人力投入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研发经费投入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外资引入对我国整体创新产出的影响是负向的,说明从整体来看,我国目前并没有达到可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门槛。接着本文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探索出各种因素对于不同地区创新产出的差异化影响,其中结果表明经费投入和教育水平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最后,基于前文的现状分析以及实证结果,对于不同区域创新产出的提高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