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筝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一,“意韵”之美正是它的艺术精髓所在,同时也是古筝乐曲欣赏时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追溯“意韵,,的本源,我们可将其分别作出分析、研究。从字面意义上可理解为“意境韵味”。“意”解释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通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描写所呈现的形象系统以及诱发的想象空间;“韵”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含义,狭义的是特指古筝左手的作韵技巧:按音、滑音、揉弦、颤音等;广义是指乐曲以外的一种情蕴雅致,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内在的生命节律。两者存在联系和区别,联系是“意境”和“韵”都是因情而生,超然于音乐作品以外,给人想象的空间;区别是“意境”是表现整个作品的艺术氛围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韵”是作品中的内在节律,二者含义不同,韵存在于意境之中,而意境中的,,韵”使作品更加的意味深长,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而“意韵”结合二者的涵义,将其丰富和发展,其涵义上升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一种对文化的体悟。它的内在受气的支撑、文化的浇灌、情感的贯穿,有这三个因素的影响才能表达出作品的“意韵”。 古筝乐曲下的“意韵”之美不论是在中国古筝传统乐曲中还是在新创编现代筝曲中都得以突显。本文通过对古筝传统乐曲客家筝曲《崖山哀》进行客家族群历史文化分析、乐曲结构分析、音乐美学分析从而发现乐曲下的“意韵”情致;通过对现代创新筝曲《枫桥夜泊》进行原诗词的美学分析、乐曲结构分析及美学分析,来发现“意韵”在乐曲中的体现。 只有理解“意韵”的理论意义,才能更好的指导古筝演奏实践,发现古筝乐曲下的“意韵”之美,表达出古筝乐曲所蕴含的深刻涵义。在目前古筝演奏过于追求技术而“意韵”缺失的现状来看,重视“意韵”的表达,才能将古筝的特色继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使我们的古筝演奏逐渐的成熟、完美,让古筝艺术在中国民族音乐之林中继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