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油烟中主要污染物分析及细颗粒物对人肺腺癌上皮细胞(A549)和白细胞介素-10表达影响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ct_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烹调油烟中主要污染物分析及细颗粒物对人肺腺癌上皮细胞(A549)和白细胞介素-10表达影响。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厨房空气中烹调油烟有害成分的测定和分析。   目的:研究3种类型民用燃料燃烧的烹调油烟中气态污染物(SO2、NO2、CO、CO2)及颗粒物(PM2.5、PM10)的污染状况,并分析PM2.5、PM10中8种金属元素(铅、铬、铜、镉、锰、锌、铁、汞)和两种多环芳烃类(菲、苯并[a]芘)的含量。   方法:选择管道天然气,罐装液化气,蜂窝煤的用户的厨房作为采样现场,模拟冬天环境。采用气体检测仪现场检测SO2、NO2、CO、CO2值,采用称重法分析PM2.5、PM10的质量浓度,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检测PM2.5和PM10中铅、铬、铜、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检测PM2.5、PM10中锰、锌、铁,冷原子吸收法定量检测PM2.5、PM10中汞,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PM2.5、PM10中菲、苯并[a]芘浓度。   结果:SO2、NO2、CO、CO2、PM2.5及PM10的浓度均超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其中超标倍数较大的分别是天然气中的CO2(5.2),液化石油气中的NO2(11.1),蜂窝煤中的SO2(12.4),CO(16.5);天然气中的PM2.5、PM10超标倍数分别是117.0,145.5。对PM2.5、PM10所含的金属成分分析结果发现锰、锌、铁含量较高,铅、铜次之,铬、镉、汞含量最低;对PM2.5、PM10所含的多环芳烃类有机成分菲、苯并[a]芘分析结果显示PAHs污染严重,苯并[a]芘浓度超过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浓度限值。   结论:3种类型燃料燃烧产生的烹调油烟中气态污染物及颗粒物污染严重,不同类型燃料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状况不同,PM2.5、PM10中金属元素及多环芳烃类有机成分污染水平较高,烹调油烟可能是造成居室空气污染主要来源。   第二部分:烹调油烟中细颗粒物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白细胞介素-10表达影响。   目的:研究PM2.5作用于A549细胞,对其A549细胞形态、存活率、IL-10水平及IL-10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配制PM2.5混悬液对A549细胞染毒,使染毒终浓度为0 μg/ml(空白滤膜对照组)、25μg/ml、50 μg/ml、100 μg/ml(非NAC组)、100 μg/ml+10 mmol/L NAC(NAC组)。倒置显微镜镜下分别于染毒12 h、24 h、36 h观察各剂量组PM2.5混悬液作用A549细胞后其形态的变化情况,并拍照;采用MTT法分别检测各剂量组PM2.5混悬液作用于A549细胞12 h、24 h、36 h的细胞存活率;收集PM2.5混悬液作用于A549细胞24 h、36 h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其IL-10的水平。   结果:⑴镜下观察A549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染毒12 h 各剂量PM2.5组与对照组比较,A549细胞形态学未发生明显变化;100 μg/ml染毒24 h,镜下观察A549细胞形态,A549细胞出现细胞皱缩、变圆,细胞界限模糊、溶解、坏死等变化;NAC组较非NAC组细胞坏死情况减轻。⑵MTT法测PM2.5对A549细胞存活率影响结果显示,PM2.5作用于A549细胞12 h未观察到各浓度组间与对照组间细胞存活率的变化;随着染毒时间延长,作用24 h、36 h,PM2.5抑制A549细胞增殖,细胞存活率降低;NAC组与非NAC组间比较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⑶PM2.5作用于A549细胞24 h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NAC组与非NAC组比较,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PM2.5作用于A549细胞36 h刺激A549细胞IL-10的分泌,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细胞培养上清IL-10水平均升高;NAC组与非NAC组比较,IL-10水平降低;相同浓度PM2.5染毒36 h与染毒24 h比较IL-10水平升高。   结论:烹调油烟中PM2.5对A549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且于染毒24 h毒作用表现明显,主要表现为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存活率降低;PM2.5对A549细胞IL-10表达的影响发生在作用36h;NAC对PM2.5致A549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银川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现状,评价以“健康饮食、快乐运动”为主的干预措施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