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楚辞》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而《离骚》为《楚辞》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英译及英译研究却相对滞后于其他经典著作。许多国内外译者曾翻译过这部作品,但由于原作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信息,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翻译策略,因而表现出极大的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在中外翻译史上经历了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传统译论中,译者地位和作用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地位。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走向深入。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选取《离骚》的四个英译本对其译者主体性展开研究。“偏见”、“理解的历史性”与“视域融合”是现代哲学阐释学的重要概念,将其应用于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助于拓展翻译研究的思路。本文对《离骚》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目的不在于评价孰优孰劣,而是重在研究哲学阐释学视角在译者主体性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以期对翻译研究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