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和人口向心集聚,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增温多重作用,部分特大城市极端高温频发,城市热岛和大气环境污染加剧,随之引发的一系列诸如能源紧张、地表环境破坏、城市热岛现象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生态良性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成都市为例,以Landsat数据和MODIS地温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遥感定量反演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首先以成都市为一般研究区,利用MODIS地温数据从区域尺度上来分析成都市的地表温度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地温异常的绕城高速区域,利用Landsat TM/OLI数据采用热辐射方程法来反演其地表温度,通过对反演结果进行均值-标准差分级,叠加研究区内主要环形道路及行政区划,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及统计技术,研究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再结合相关城市规划资料深入分析找出导致地温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规划策略。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MODIS地温产品为数据源,研究发现:2000-2013年,成都市地表温度的高温区在不同时期均存在相对集中的现象,且绕城高速以内区域最为显著,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2)利用Landsat数据来反演重点研究区地表温度,研究发现:2000-2013年,成都市绕城高速区域地表温度的高温区相对集中,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与MODIS地温数据分析结果一致。(3)根据地表温度分级结果及统计数据,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2000年研究区热岛范围主要分布在2环与3环之间的武侯区、成华区和锦江区,中温范围主要分布在东南方向,低温范围主要分布在西北方向;2005-2013年主要分布在2环与绕城高速之间的武侯区、成华区和金牛区,中温范围主要分布在除东南方向外的绝大多数地区,低温范围主要分布在3环与绕城高速之间的环形区域;(2)2000-2013年,研究区的热岛现象先减弱后增强,呈现出由中心不断向外转移的趋势,且转移趋势由快到慢;中温范围和低温范围均表现出整体性转移的现象,且转移方向相反。(4)通过对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性质、植被、水体、建筑指数、城市路网、人口和GDP等7个城市化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1)不同用地性质的区域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不同,地表温度的变化与植被、水体、建筑指数、城市路网、人口密度以及GDP等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不同时期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能力也不同;(2)植被、水体和建筑指数对地表温度变化的贡献较大,其中,植被和水体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的关系,具有降低地表温度的作用,建筑指数、人口密度等其他因素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5)根据地表温度变化影响因子的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规划策略:(1)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应沿北东方向布置,构建能源多元供给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减少降低交通出行需求;(2)构建海绵城市,注重城市植被和水体的保护,增加城市绿化与水体面积,建设复层结构降温绿地;推广生态透水路面,涂刷建筑隔热反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