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后常发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 TBS)是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的一种特殊范式,能以较短的干预时间和较低的刺激强度明显提高皮质兴奋性,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因其标准化的可重复性和可行性,被广泛用于临床和科研中。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是临床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穴位。i TBS是自上而下的神经调控,电针则是以自下而上的体感刺激为主,然而目前很少有文献论及i TBS结合电针对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通过电生理、功能影像、行为学等指标,评估i TBS结合电针的干预方式对健康受试者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兴奋性的影响,为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第一部分i TBS结合电针调节健康人运动皮质兴奋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测量电生理指标与扫描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探索i TBS结合电针对健康受试者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这种影响的机制。方法:1)电生理试验:2018年7月~2019年2月,通过海报招募了健康受试者26人,其中排除4人,脱落1人,剔除1人。研究采用2(i TBS:真刺激与假刺激)×2(电针:真针刺与假针刺)×4(测量时间点:基线、干预后即刻、干预后20min、干预后40min)的三因素重复测量被试内设计,每名受试者均须参与i TBS与EA两种因素4种处理(假i TBS+假EA;假i TBS+真EA;真i TBS+假EA;真i TBS+真EA)的所有干预,通过随机化平衡受试者参与试验的顺序效应,受试者单盲,第三者评价。每两次干预间隔5天以上洗脱期。在每次干预前后的4个时间点测量电生理指标,评估皮质兴奋性的变化。采用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Bonferroni校正的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事后检验。2)功能影像试验:电生理试验全部结束2周后,随机选择5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任务态与静息态f MRI扫描,分别分析4种情况下(基线;假i TBS+真EA;真i TBS+假EA;真i TBS+真EA)的双手动手任务脑区激活情况与局部脑区神经活动的改变,包括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结果:1)电生理试验结果:基线时,4组间的MEPMT1m V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 TBS、EA和测量时间(time)的三因素交互作用对MEPMT1m V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假EA时,i TBS与time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i TBS与time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i TBS组与假i TBS组干预后各时间点的MEPMT1m V幅值相比基线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各时间点真i TBS组和假i TBS组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真EA时,i TBS与time存在交互作用(P<0.001)。假i TBS+真EA时,T0、T20的MEPMT1m V幅值相比基线均显著降低(P=0.001;P=0.006);真i TBS+真EA时,T0、T20、T40的MEPMT1m V幅值相比基线均显著升高(P<0.001;P=0.001;P=0.021)。2)功能影像结果:任务态f MRI的单样本t检验显示,基线时右脑运动区激活比左脑运动区激活体素数更多;真i TBS+真EA时,两半球的激活均比基线显著增高,与电生理试验结果一致,且左脑增幅明显高于右脑;假i TBS+真EA后,两半球的激活均显著下降,与电生理试验结果一致,且右脑下降的幅度明显高于左脑;真i TBS+假EA后,两半球的激活与基线相差不明显,与电生理试验结果一致。偏侧化指数显示:基线与真i TBS+假EA后激活基本对称;真i TBS+真EA后略偏左;假i TBS+真EA后严重偏左。静息态f MRI结果显示,没有与运动相关脑区神经活动的一致或显著的改变。结论:1)电生理试验结果显示:真i TBS+真EA干预后,运动皮质兴奋性显著提高,并持续到干预结束40min后;假i TBS+真EA干预则明显抑制了运动皮质兴奋性,干预结束40min后逐渐回到干预前水平;真i TBS+假EA、假i TBS+假EA干预后的皮质兴奋性相比基线没有明显变化。2)任务态f MRI的结果与电生理试验结果相一致,并揭示了本研究所采用干预方式导致的脑区激活的偏侧化。静息态f MRI没有显著的与运动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的改变。第二部分i TBS结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上肢疗效的初步研究目的:通过评估电生理指标与行为学指标,初步探索i TBS结合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3月,于岳阳医院康复科与针灸科病房纳入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的住院患者12例,其中脱落0例,剔除0例。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入3组(试验组:i TBS+EA;对照组1:假i TBS+EA;对照组2:EA),每组各4人。分别在治疗前(0周)、治疗后(1周)进行电生理、行为学指标的评估。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三组间的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RMT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5天后三组间的行为学和电生理指标也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本研究的试验设计尚不能证明i TBS结合EA的短期干预(5天)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EA和假i TBS+EA。推测可能主要与治疗时间过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