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补泻理论的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f38966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古籍文献中有关“九六补泻”针刺补泻手法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梳理出九六补泻理论的源流、九六补泻法的操作和技术要领并提出运用九六补泻法的基本思路。兼取各家学说,汲取九六补泻法的特点和精华,为临床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借鉴。  方法:以1840年以前的古代医籍文献为主,进行广泛的史料收集。按照年代逐一翻阅历代医籍的大致内容介绍,排除没有涉及针刺手法或补泻手法方面论述的医籍文献,保留涉及有关针刺手法或补泻手法方面相关论述的医籍文献。其次,从入选医籍的补泻手法中进行分析、判断、筛选、整理并综合归纳有关“九、六之数”或“九六补泻”等所有相关论述。最后,梳理出九六补泻法的源流,提出运用九六补泻法的基本思路,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结果:经研究表明,九六补泻法学术思想源于阴阳观,经先秦两汉时期的理论蕴育,于元明时期九六补泻法逐渐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九、六之数最早见于《周易》之中,依据《周易》理论而定,由占筮之法而产生,九为老阳,六为老阴。然而九、六之数引入针灸医学领域却晚见于明代文献。该理论应用首见于《针灸大全〃梓岐风谷飞经撮要金针赋》,极大发展于《医学入门》,而完备于《针灸大成》。  结论:九六补泻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应该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九六补泻法的深入研究将会对针灸学术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汲取九六补泻法的特点和精华,继承和发扬古代针法技术,能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针灸临床实践,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正> 一、前言茶树由于是一种多年生叶用作物,因此,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多集中于研究应用其幼嫩芽叶的生长发育规律,而忽视其性器官的形成发育特性.其实,研究生殖器官的特特征性
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输卵管妊娠后生育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生育结局的因素,比较不同保守治疗方法对输卵管通畅情况的影响。从而为输卵管妊娠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