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组(腰夹脊穴电针)与对照组(针刺组)各30例。治疗方法:①选穴:根据经络辨证,循经取穴。主穴:腰夹脊3~5、肾俞、大肠俞,环中、委中。配穴:循太阳经加殷门、承山、昆仑;循少阳经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随证加减:寒湿配腰阳关;血瘀配膈俞;肝肾亏虚配命门、太溪;湿热配阴陵泉。②操作:病人取俯卧位,用28号2~3寸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皮肤,直刺进针。进针深度:夹脊穴约2寸,环中穴约2.5寸,委中、阳陵泉约1.5寸。治疗组:依病情虚实行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一次,得气后接电疗仪,夹脊穴正、负极左右相联,环中穴与下肢穴上下相联(环中穴接正极)。电针参数:选连续波,频率2Hz;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及肢体肌肉节律性抽动为度,通电30min。对照组:依病情虚实行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一次,得气后不接电,每隔5分钟手法行针一次。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皆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休息3~5天,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试验期间均不得使用有治疗作用的其他药物治疗。疗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休息3~5天,共2个疗程。结果两组可比性检查: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疗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53.3%,显效率为23.3%,有效率为13.3%,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43.3%,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16.6%,总有效率为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腰痛、腿麻、步行、生活及工作能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率比较:两组治疗后腰痛、臀痛、腿痛、腿麻、步行、生活及工作能力消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坐骨神经压痛、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跟膝腱反射消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疼痛指标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疼痛指标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8,P=0.00)。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疼痛指标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P=0.00)。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标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2)。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1)。不良事件观察,两组治疗后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1.腰夹脊穴电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普通针刺疗法的疗效相当。2.腰夹脊穴电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止痛效果比普通针刺疗法的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