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妇女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虽然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的发展和妇女权益的维护,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男女平等、促进妇女权益实现的公共政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男女两性在教育、就业、参政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别和不平等,妇女权益的落实还需要公共政策的投入。本文首先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妇女权益维护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引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又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两性和谐发展入手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后,本文从介绍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入手,由新旧社会郑州妇女生活及发展状况的对比和199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后妇女生活及发展状况发生的变化,从公共政策对妇女权益的积极作用方面论述了公共政策与妇女权益的关系。本文第三章首先介绍了社会性别的基本理论和世界主要国家性别平等意识与公共政策现状,然后以性别分类公共政策,并从性别视角审视我国的有关公共政策,从而论述了性别意识与公共政策以及与妇女权益的密切关系。本文在第四章,在简单介绍我国有关促进妇女发展与权益落实的公共政策的基础上,以大量的事实数据与资料,从妇女的参政、就业及收入状况、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女性被商品化、健康问题、女性犯罪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现状和问题。本文第五章首先从传统观念引起的精神层对妇女权益受损的根源进行分析,继而从制度层、社会资源层、行为层等进行层层分析,进而论述虽然这些原因造成的后果是妇女权益受损,但它在各个方面、各个层面表现出来的却是性别缺失,即看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因此,要维护和落实妇女的权益,还要从社会性别入手,构建有利于妇女权益实现的公共政策体系。本文在第六章从政府在促进妇女发展和权益实现方面应担负的责任、公共政策制定者及实施者的性别意识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有利于妇女权益实现的公共政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