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是于1983年被提出的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intestinal cells of Cajal,ICCs)的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近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迅速发展,以伊马替尼(Imatinib)及舒尼替尼(Sunitinib)作为一、二线用药后,GISTs患者生存率显著升高。但对二者的原发性及继发性耐药情况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一大挑战,这也促进着以瑞格菲尼(Regorafenib)为代表的新型TKIs作为三线用药而被不断研究与开发。培唑帕尼(Pazopanib)、尼洛替尼(Nilotinib)也逐渐走进临床试验。目的通过对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经过标准的伊马替尼或舒尼替尼治疗失败后再次应用瑞格菲尼、培唑帕尼或尼洛替尼的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进而评价三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及EMBASE数据库,设定时间范围为2010年至2018年12月,根据设定纳入标准及文献质量评估,确定评价三线TKIs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5.3(Review Manager 5.3)对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进行统计分析,有效性的效应值以风险比(hazard ratios,HR)及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 CIs)表示。根据所选研究的异质性程度,采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本分析此次纳入3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528名伊马替尼及舒尼替尼治疗失败患者,其中实验组338人予以三线药物治疗(瑞格菲尼、培唑帕尼或尼洛替尼),对照组190人予以安慰剂及最佳支持治疗(Best supportive care,BSC)。分析数据表明,在伊马替尼及舒尼替尼治疗失败后再次启用三线药物治疗,实验组的PFS较对照组显著增加(HR 0.58,95%Cis 0.45-0.76,p<0.0001);而在OS方面,两组数据并未表示有统计学意义(HR 0.85,95%Cis0.66-1.08,p=0.18)。结论:三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瑞格菲尼、培唑帕尼和尼洛替尼)可延长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疗失败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对总生存期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