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对慢性下腰痛患者步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abc747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将36例慢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2人。A组进行太极拳训练;B组进行核心稳定训练;C组不参加有计划的训练。通过Vicon系统、测力台、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三种仪器同步进行,分别测试三组人员的自由步态与跨越障碍步态的特征。旨在通过实验前后慢性下腰痛患者步态特征的改变,评估太极拳对慢性下腰痛患者功能改善情况。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太极拳与下腰痛关系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本研究可能为下腰痛的运动疗法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太极拳干预方法,服务于慢性下腰痛患者的康复治疗。研究结论:(1)12周的锻炼后,太极拳组实验后步长、步速差异具有显著性,且支撑期延长,步宽减小。研究结果提示,太极拳练习能够增加步伐的稳定性,增强下肢肌肉力量。(2)12周的锻炼后,太极拳组自由步态结果显示:支撑期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摆动期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显著增大;髋关节、踝关节在矢状面的活动范围显著增大。跨越障碍步态结果显示:太极拳组支撑期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摆动期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有显著性变化;太极拳组髋关节在矢状面的活动范围在实验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髋关节、踝关节的屈伸能力以及髋、膝、踝三关节的运动范围。(3)12周的锻炼后,太极拳组自由步态结果显示:支撑期髋关节最大力矩增大,髋关节负荷变大。髋关节做功增大,踝关节做功减少,膝关节做功几乎没变;在跨越障碍时,太极组膝关节支撑中期的最小力矩在实验前后呈上升趋势。髋关节做功增大,膝关节、踝关节变化不大。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练习后,髋、膝、踝三关节的力矩与做功分配比较均匀,使步态模式更加协调。(4)12周的锻炼后,太极拳组腓肠肌与胫骨前肌呈现一定的变化,其余两组无显著性变化。研究结果提示,腓肠肌与胫骨前肌共同的收缩,可能起到维持踝关节稳定的作用。12周太极拳练习能够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的步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康复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背景:筋膜学说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筋膜学角度上可划分为两个系统,即支持与储备系统和功能系统。生物通过支持储备系统来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以及维持机体稳定的内环境。
新的形势下,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政府陆续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在实践层面不断得到深化发展,相应地,与之相关的理论探讨也在不断增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发现国外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文献中满意度因素是一个重要关注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以满意度评价为基本尺度。这一点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借鉴和发展,已有的研究在这方面用力较为集中,成果较为丰富。但国内研究
“三农”问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农民增收则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其农民收入特点在苏中地区具有一定
党的纯洁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我们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作出的重要决策。新形势下,对党的纯洁性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对共产党人坚守党性,提高
选取Landsat TM影像的光谱反射率(R)、反射率之倒数(1/R)、反射率倒数之对数(lg(1/R))、反射率一阶导数(FDR)、波段深度(D)等5种光谱指标,分别建立了奇台县土壤有机质(SOM)含
目的为进一步规范血管健康管理,尽可能为有血管健康问题的人群提供经济、有效的程序化综合医疗管理及防治服务。研究方法通过制定常见血管健康问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
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严重的国家,而且具有灾害的种类非常多,发生频率非常高,涉及的地域和空间非常广等特点,严重影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研究分析现有观点,笔者认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以发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为主要的临床特征的儿童常见传染病。绝大部分儿童感染后的病情较轻,但少部分患儿
山地传统民居作为适应我国山地地区特殊地形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之一,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具备着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农村城镇化
婚礼是人生新的开始,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婚礼作为一种礼仪形式,跟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与其它各种体现传统文化的民俗相比,婚礼具有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