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日趋年轻化,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对于AMI的治疗,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随着PCI手术的大规模开展,PCI术后无复流(No-Reflow,NR)问题也凸现出来。NR严重影响手术疗效及预后,已成为后再灌注治疗时代的主要障碍,是国际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难题及研究热点。NR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一致认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血栓形成导致微血管阻塞是PCI术后NR的核心机制。而血栓形成与凝血系统密切相关。目前,西医在治疗NR方面效果仍不理想。对于NR的治疗仍处于探索之中,我国传统中医认为AMI的病理机制主要是气虚血瘀,临床上尤重于益气活血法的运用。通心络就是依据冠心病的络病理论为指导,遴选人参、水蛭等12种中药成分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化瘀之功效。大量资料已证实通心络在防治NR方面疗效显著,但目前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的观察通心络对AMI患者PCI术后凝血系统的影响,并对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66例AMI行P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0.26g/粒,4粒/次,3次/d,疗程为入院至PCI术后6天。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凝血四项的变化,观察通心络对AMI患者PCI术后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治疗AMI行PCI患者,可显著延长PT、APTT、TT,降低Fg。说明通心络具有抗凝,促纤溶活性,降低血液粘滞度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肌再灌注,防止血栓形成,达到防治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