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作为人类生活生存的基础,其合理高效利用已经成为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合理地利用耕地,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同时又不造成大量的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本文采用多尺度评价方法研究河北省的耕地适宜性,一种尺度为地块尺度,一种尺度为县域尺度。本研究采用评价指标体系法对地块尺度的河北省耕地适宜类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中除了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体剖面构型、盐渍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形坡度指标外,还引土壤相对湿度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分级和权重,最终将河北省的耕地分为四个适宜类别,分别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和四等地。其中,一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中部地区,二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东部地区,三等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坝上高原区和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四等地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地区、冀西北山地区。本研究对县域尺度的河北省耕地生产功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建立了县域耕地生产功能健康评价指标及其健康阈值检验模型。评价指标为“耕地生产力稳定系数”,健康阈值检验模型包括耕地生产力稳定系数和现实耕地生产力的相关分析,以及耕地生产力稳定系数和人均耕地纯收入的相关分析。实证研究表明,耕地生产力稳定系数Cs=1为重要的县域耕地生产功能健康评价的关键阈值,冀北地区的县域耕地生产力稳定系数普遍低于健康阈值,且这些地区的耕地生产功能处于不健康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耕地利用状况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存在着较高比例的边际耕地;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耕地生产力稳定系数普遍高于健康阈值,且这些地区的耕地生产功能处于健康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耕地利用状况合理。耕地的适宜程度不仅与耕地的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也与耕地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地块尺度的耕地适宜类评价,侧重对耕地生产条件的评价,而对社会和经济指标的选取存在缺陷,不能综合的反映耕地的适宜程度。县域尺度的耕地生产功能健康评价,侧重对耕地实际生产能力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除了考虑耕地的自然条件对耕地的影响,还增加了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反映了县域尺度耕地质量的平均状况,解决了地块尺度不能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方法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耦合分析。通过计算得出县域尺度耕地适宜评价均值,与县域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系数进行相关分析,从而得出与县域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系数相对应的耕地适宜评价健康阈值。在县域尺度耕地生产功能健康阈值约束下,对耕地生产功能处于不健康的县进行地块尺度耕地适宜评价调整。调整后的耕地适宜评价结果,将对河北省的耕地利用方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更有利于河北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进一步的评价河北省耕地的适宜状况,对调整后的地块尺度耕地适宜类评价结果进行适宜亚类评价。根据评价指标的差异和权重大小,划分的适宜亚类主要分为水分缺失亚类、土壤侵蚀亚类、坡度限制亚类、盐渍化亚类、复杂剖面亚类、砂砾质亚类、有机质亏缺亚类七个亚类。本文分别评价了二等地、三等地和四等地的适宜亚类。评价结果表明,二等地受土壤相对湿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制约相对较大,调节灌溉技术、增大土壤相对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措施为二等地地区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三等地受有效土层厚度和土壤相对湿度制约相对较大,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增加耕地灌溉比例等措施是河北省三等地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四等地受土壤相对湿度和有效土层厚度制约相对较大,减少水土流失和退耕还林还草措施,是河北省四等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河北省耕地适宜性多尺度评价,对河北省全省特别是冀北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消除区域性贫困等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