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心性哲学和积极心理学的对话与融通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ks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探索的价值,乃在于对人自身生存境况的关怀。反观现实,不难发现,这是一个丰盛而又匮乏的时代: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迎来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我们已进入加尔布雷思所说的“丰裕社会”;另一方面,因为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人类的精神家园日渐荒芜,种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庸俗化的功利主义得以大肆流行;同时,高节奏的生活节律以及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使得一种焦虑情绪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蔓延。这一境况决定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势必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以“心灵”为基本关照对象的传统心性哲学与积极心理学也就此进入我们的研究视域。那么,传统心性哲学与积极心理学,一个发端于古老的东方,一个产生于现代的西方;一个是充满思辨色彩的玄学,一个是立基经验实证的科学。完全异质的两种学科,如何实现对话与融通,又如何共同服务于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是本文思考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探索将沿着如下思路展开:首先,本文对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功利主义思潮展开分析。功利主义将幸福等同于快乐,而快乐的标准在于感觉。这种“感觉中心主义”最终导致一种“心外逐物”的生命态度,从而造成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危机。与此相反,心性哲学与积极心理学共同关注到人心本有的“正向”之维,并致力于对这一维度的澄明与扩充,从而建立一种积极的“欣欣向荣”的生活。正是基于共同的理论目的与思维范式,两种学科有了汇通的可能。其次,在学科具体的对话中,本文着重以广义的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实现对传统哲学的现代化阐释。传统文化是“礼乐”文化。就本质而言,“礼”、“乐”皆是人性本有的、正向的“善”的体现,而二者的展开也是就在建构积极的内在体验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此而言,“礼”、“乐”可谓中国式的积极心理学范畴,而其内涵也得到现代心理学的有力佐证。最后,对精神正向维度的探讨,最终落脚于对积极人格的培养。无论是积极心理学还是心性哲学,二者都在实践的层面上提出了通达积极人格的具体途径。心性哲学方面,有养勇、养气、知言等;积极心理学方面,有情绪控制、正念等。这些途径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使理论走出了书斋,为构建真实的幸福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朱熹是中国古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论述的居敬与格致诚正工夫相结合的一整套格物致知修养工夫,总结了儒学历史上提出的修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朱熹看来,格物主体以其本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波兰尼的研究,知识类别中最为重要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它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的关键。但是在人们认识到隐性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之际,却发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选择家族型科学家--这类最有代表性的隐性知识主体为研究对象,从分析考察家族型科学家成长环境出发,深入探讨其隐性知识的特征和传递规律,发现一些更为优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