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植被改造规划的探索研究——以惠州市红花湖景区为例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y8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功能是保育自然环境并给人们提供休闲活动的空间。对于一般的风景名胜区来说,植被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背景要素,在造景和环境方面起着显著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在闲暇时间更向往清新闲适的休憩环境。惠州近郊的红花湖,就是这样一处满足市民需要的景区。但是目前红花湖风景区的植被规划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对惠州市红花湖风景区的景观需要重新改造。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风景名胜区的植物设计理论和发展情况的回顾,以及相关概念的解析,对风景名胜区的植物景观资源的重要性和如何规划、配置做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进一步地,以惠州市红花湖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红花湖景区植物的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相关数据的收集及基础资料的分析,对该景区的植物景观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一些植被景观改造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造设计方案。   全文主题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内容,回顾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实践情况。第二章解析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及其类型、景区内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和植物景观资源的评价方法。第三章是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红花湖景区的植物景观资源现状。第四章是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植物资源的现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在这里主要分为三部分讨论:一是坡上植物的改造,二是道路两旁的植物改造,三是一些局部空地上的小公园建造设计方案。第五章是全文的总结部分。
其他文献
山区水源地的发展涉及原住民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山区水源地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在我国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一个有待更加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领域。东源县位于东江中上游,是广东典型的山
本文利用2003、2004、2007年在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莫索湾气象站和莎车县气象站,进行的分期播种田间试验,及2003、2004、2005年在乌兰乌苏进行的人工气候箱(室)模拟光、温、
在干旱区,绿洲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农牧业生产、村落和城镇建设的依托,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区域。在西部大开发中,绿洲的开发与利用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绿
从1990年起到2008年,上市公司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上市公司的数量从最初的十家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六百多家,规模从35.8百万股发展到2427.17万亿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
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革命的推动,人类社会逐步开始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的一项基本要素。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知识竞争力研究与发展较为薄弱。因此如何客观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竞争力,并找到提升知识竞争力的途径,更好地促进我国地区的知
本文从三个角度对东山洋楼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不同侧面分析,以期得出东山洋楼全方位的成长发展过程。(1)历史时间角度上,东山洋楼的发展由外国宗教团体、华侨、政府、官僚政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