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从金融市场波及到实体经济,从美国影响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外贸市场萎缩,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相继倒闭、大量农民工下岗、800万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对外贸易的变化引发了中国经济的连锁反应,人们开始怀疑向世界打开市场的对外开放政策,关于“中国过分依赖对外贸易”、“从对外开放转变成对内开放”等讨论甚嚣尘上。本文就是基于社会对对外开放的质疑之声,从中国百年历史的回顾,指出对外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必然的、符合客观规律。它不但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也是冲破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转危为安的利器。根据对外开放发展的特点划分成3个阶段:1840年—1992年,中国与世界的“磨合期”;1992年—2001年,中国与世界的“蜜月期”;2001年至现在,中国与世界的“摩擦期”;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中国与世界开始了“患难期”。第一部分: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封建体制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的阶段,此时的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技术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市场。中国的闭关锁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显明对比。1984年的鸦片战争成为近代史的开端,中华民族经历过民不聊生的主权沦丧,认识到了封闭自守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见识到西方国家发达的工商业,觉悟到要想富强,必须对外开放学习先进;通过反思新中国建立后被迫封锁的后果,终于做出了历史性的选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第二部分: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使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迈上正轨,开始复苏的中国经济迎来了全球化发展的高潮阶段,发达国家开始向国外产业转移。中国紧抓这次机遇,使人口压力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的外溢作用,使企业管理、社会文化以及政治改革都发生了变化。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又迎来新的局面。第三部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产业之间。通过东西部经济合作、资源合作、技术合作等平衡地域差异;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让广大老百姓享受到对外开放的成果;通过技术引进、产业转移,实现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第四部分: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需要我们积极的应对危机,减少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使对外开放政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的道路,既要开放新兴市场,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又要释放本国市场的能量,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