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视角下的生态博物馆——以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j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中国乃至亚洲第一所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建立。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正式应用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发展至今天,梭嘎生态博物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社区参与的角度切入,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头饰服饰、建筑、歌舞乐器、节日文化、信仰崇拜等方面对长角苗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在较为完整的还原了长角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呈现出长角苗如今生活的现状,通过对比生态博物馆建立前后,长角苗族文化生活的变迁来探讨生态博物馆作为一个外来概念在本土化过程中,在保护长角苗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生态博物馆模式下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国内外有关生态博物馆及社区参与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是关于长角苗与梭嘎生态博物馆建立的概要性介绍。  第三部分是生态博物馆模式下陇嘎寨的社区发展。主要呈现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对梭嘎长角苗社会文化生活带来的改变。  第四部分是生态博物馆模式下长角苗社区发展的现状。通过对长角苗民族服饰、建筑、歌舞乐器、节日文化、信仰崇拜等文化要素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分析来检视生态博物馆在保护长角苗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在前文描述性叙事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分析梭嘎生态博物馆在保护长角苗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生态博物馆模式下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第六部分,结语。通过以上对生态博物馆模式下长角苗社区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指出梭嘎生态博物馆现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社区居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和专家学者等各方参与的不到位所导致。而要做好社区参与,离不开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运用。
其他文献
分布于都柳江、龙江上游的水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水族人在民歌中常把家乡誉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端节,水语称之为“Fei-dor”,俗称过端,是“过端”水族在水历岁末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延边州是我国典型的朝鲜族主要聚集地,朝鲜族约占总人口比39%,汉族人口约占59%。延边州委常委会将“加快在实践中培养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列为2015年头号重点调研课题,延吉市小营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人们开始向社会的各行各界提出一定的时代化必然需求。而土地作为这些行业的设施支撑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此作为在土地问题上最具权威性的权力机构,国家开始对土地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理规划,以便于使土地有序地为人们所利用,这里就涉及到了土地勘定界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土地勘定界的方法
马头琴,蒙语称为“morinhuur”,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从某种角度讲,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甚至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标志。马头琴原是蒙古族众多乐器当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