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形象的媒介呈现与受众认同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服,随着2003年开始的“汉服复兴运动”而多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以及媒体的报道当中。“汉服复兴运动”是由民间发起,以汉服为载体,通过恢复着汉服等形式,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场运动。近十多年来,公开穿着汉服的中国人日益增加,媒体有关汉服的报道逐渐增多,甚至出现民间自发的较大规模的宣传汉服的活动。在媒介融合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汉服与“汉服复兴运动”都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民营媒体和官方媒体对对此进行了报道,但这两大类媒体对汉服的报道存在一定的不同。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媒体报道呈现的汉服形象与汉服爱好者心目中的汉服存在不同吗?这些都值得研究。本研究基于“媒介呈现”和“受众认同”的理论视角,从“媒体”和“受众”方面对比汉服的形象差异。通过对汉服形象在《人民网》和《新浪网》的呈现以及受众对“汉服报道”的认同,解读当下主流的“汉服报道”。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人民网》和《新浪网》汉服报道的内容分析,结果发现两家媒体二者对于“汉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报道中呈现出来的“汉服”有较大差异。《新浪网》的报道符合其商业定位,偏向于娱乐化,而《人民网》的报道偏中性,在报道事件的同时部分报道会增加普及性的背景知识。第二部分通过对受众进行调查,发现在受众群体中,对于“汉服”有一定的认知,尤其“同袍”群体对于“汉服”有着更精确的定位。对于当下的“汉服报道”,受众群体最关注的内容是“汉服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对“汉服报道”和“受众认知”,通过“事实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下的“汉服报道”与“受众认知”有一定的偏差。“受众”所关注的内容以及认知的“汉服”在报道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尚有很大部分报道中呈现出来的“汉服”与受众认知有较大偏差。当下《人民网》和《新浪网》呈现出来的汉服形象与定义,和受众对汉服的认知呈现不一致。
其他文献
张载以气为万物之本。所谓万物,并非器物,而是生物。故,气乃是具有生命的万物之本。万物因之而生,无之而亡,类似于西方的soul(灵魂、精神)。气无形体,因此是形而上的太虚。太
武山县海拔1340~3120m,年平均气温10.3℃,无霜期195d,年均日照2331h,降水量500ram左右,耕地7.53万hm^2,山旱地3.58万hm^2。近年来,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面积以稳定达到0.83万hm^2
改革开放之后,中小企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从企业的数量、贡献的GDP总量、解决就业人口的规模、分布的行业领域等方面来看,中小企业都占有
<正>翠华山(终南山)在古都西安正南20公里,位居终南山中部。终南山为秦岭山脉中段,因历史及习俗等原因,秦岭山脉途经陕西境内被称为终南山。终南山又被称为"中南山",源自《柳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普美显增强MRI成像技术对肝细胞肝癌进行分析,比较MDCT、常规细胞外间隙对比剂增强MRI和普美显增强MRI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诊断效能差异,以及三种不同影像学
对于复杂系统来说,其故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导致它一旦发生故障,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一般的故障研究无法科学、客观的描述复杂系统的故障状况。本文结合贝叶斯网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