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两个阶段——以《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三个中译本为例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1896年至1949年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语境出发。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演变过程,考察文学翻译与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近代文学翻译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两个渐进性发展阶段,即五四以前对西方文学文本的翻译阶段和五四之后的文学翻译阶段。在这两个层次的演变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约制约下,译者主要采取三种渐进性翻译模式,即语言模式,文本模式和文学翻译模式进行文学翻译。下同的翻译模式既体现了以译者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不断变化的态度,也体现出文化距离与文学翻译的动态关系。
其他文献
荒岛这一文学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的托马斯·摩尔,后来的莎士比亚,丹尼尔·笛福,威廉·戈尔丁等等历代作家都曾对这一文学意象做出过不同的演绎。于时空的局限,不同时代的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传统世界观和思想价值。它以优美的线条和考究的布局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本文综合了实证探索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书法基本语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小说《名利场》一直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刻画两位女性人物蓓基·夏泼和爱米丽亚·塞得利,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