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产权理论和担保理论,以农户为主体研究对象,对农户土地抵押贷款意愿和模式优化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从农村土地抵押试点的发展现状出发,以农村实际情况分析农户土地抵押政策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指出农户土地抵押贷款的实施具有时代发展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的方式分析了有代表性的农户土地抵押贷款模式,并对实验效果和模式特点进行剖析;同时对农村土地抵押试点进行综合分类并比较,找出我国农户土地抵押试点所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农地抵押模式优化和对策建议奠定基础;其次,在微观层次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农户的土地抵押意愿进行分析,掌握农户对农地抵押贷款业务的了解程度,了解农户贷款的需求意愿和农地抵押贷款意愿等并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农户不同贷款意愿的因素;再次,在原来抵押模式的基础上,找出现阶段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模式不能-成不变,应根据农户的资产情况、贷款用途、项目盈利情况和项目资产情况设定不同的贷款模式,对土地抵押模式进行优化。最后探讨如何促进土地抵押贷款的发展,增强农户贷款可获得性,降低金融机构信贷约束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的主要结论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农地抵押贷款模式的开展具有时代发展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2)农地抵押模式以制度创新的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承包权,抵押标的物是农户土地经营权,土地承包权归不变。目前农地抵押贷款的受益对象主要是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户,普通农户获得土地抵押贷款较少。在实际的农地抵押贷款试点中积累了-些经验,包括降低农户失地风险的措施、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经验和抵押贷款试点选择的经验。同时目前抵押贷款中存在以下问题:如农地抵押缺乏法律效力,政策的不稳定性影响当事人预期、不完善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宅基地闲置问题等。(3)通过对山东莱阳和安徽肥东的农户调研发现,农户对新型的土地抵押贷款和宅基地抵押贷款知之甚少,了解有限。农户对贷款模式的具体运作流程不了解,对贷款后失地风险顾虑严重。而许多成功的农地贷款模式中有很多措施来控制失地风险,农户都是不得而知。同时,由于农户的土地抵押贷款意愿偏低,主要原因是收入结构调整和高成本信贷约束。而基于农户调研的截面调研数据,使用了农户的自身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贷款意愿、土地抵押意愿和宅基地抵押意愿的各种因素。农户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依次是耕地面积、年龄、是否有贷款经历、收入支出比、受教育程度、性别等;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依次是贷款经历、性别、年龄、离金融机构远近、受教育程度和是否有打工经历;农户房产抵押贷款意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性别、年龄、贷款经历、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支出比。每个贷款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有不同,但是性别、年龄、贷款经历和受教育程度基本对各种贷款意愿都有显著的影响,说明了农户的自身特征对农户的贷款决定有重要影响;同时在土地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中是否了解新型的抵押模式对农户的贷款意愿也有重要影响,说明农户对贷款模式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农户的贷款决策。(4)根据农户的资产情况、贷款用途、信用情况、社会资本、项目盈利情况和项目资产情况,应设定不同的贷款模式。农户土地抵押贷款优化模式包括农业增收型抵押贷款、土地收益权直接抵押贷款、闲置宅基地村集体担保模式和创业型内部项目资产抵押贷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