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锌多糖的制备、结构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zhen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针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食用菌之一。金针菇多糖作为金针菇的重要活性组分之一,在开发新的药物和保健食品方面具有强大的潜力。金针菇含有多糖并且Zn含量相对较高,其中35%左右的Zn与多糖结合。目前关于锌多糖也有初步的研究,但大多停留在富锌食用菌中锌的生物利用、锌多糖的抗氧化作用等方面,而对于锌多糖的结构分析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从锌多糖的制备、结构分析着手,研究金针菇锌多糖的抗氧化、抗肿瘤效果以及其免疫调节作用,进一步阐明金针菇锌多糖螯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为金针菇锌多糖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金针菇纯化多糖FVPp与Zn(Ⅱ)的螯合工艺:以金针菇纯化多糖与Zn(Ⅱ)螯合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选出最佳螫合条件:Zn(Ⅱ)初始质量浓度为6g/L,金针菇纯化多糖与Zn(Ⅱ)的质量比为5:1,鳌合时间为8h,pH为5,金针菇纯化多糖与Zn(Ⅱ)的螯合率可达98.11%。2.研究了金针菇锌多糖的结构表征:红外光谱及X-衍射(XRD)图谱分析显示,金针菇粗多糖FVPc和金针菇纯化多糖FVPp为β-型呋喃糖,螯合后,红移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NH2与锌离子形成配位键引起的,羟基变角振动峰的转移可初步判断多糖与锌是以螯合形式存在;金针菇螯合多糖Zn-FVP衍射图谱和扫描电镜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多糖与锌螯合导致了结构的变化。3.研究金针菇锌多糖螯合前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多糖螯合前后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当FVP螯合Zn2+后,其对DPPH自由基、O2-·、·OH、H2O2的清除率分别提高了 10.80%、38.23%、12.51%、7.24%。通过几组成分抗氧化活性能力的检测与其Zn含量的对比,结果表明,Zn2+质量浓度越大,Zn含量越高,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越强,抗氧化活性越高,可得出结论金针菇多糖与Zn2+的螯合增强了螯合多糖的抗氧化活性。4.研究了金针菇多糖螯合前后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在5-50μg/mL范围内,金针菇螯合多糖Zn-FVP并没有表现出对细胞存活率的明显抑制。在无细胞毒性的前提下,与Zn-FVP相比,FVPc和FVPp激活了炎性因子TNF-a、INF-γ、IL-6 和NO 的表达,而 Zn-FVP对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NF-γ、NO)仍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5.比较研究金针菇纯化多糖-Zn(Ⅱ)螯合前后的抗肿瘤作用。通过小鼠成纤维肉瘤细胞(L929)培养实验,分析三种金针菇多糖对L929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且观察不同浓度多糖溶液对体外培养L929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为5-50μμg/mL时,金针菇粗多糖及其纯化组分对L929细胞的抑制率不大,螯合后的锌多糖对L929细胞抑制作用增强,与多糖直接作用于L929细胞相比,多糖介导的巨噬细胞上清对L929细胞的抑制率有显著地增强。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政治、经济、
研究了经煮沸、活性炭、亚铁氰化钾、磷酸与硫酸预处理的糖蜜对黄曲霉生长与合成L-苹果酸的影响以及培养基中N源添加。以经各种预处理的糖蜜培养黄曲霉,其生物量大小分别是:硫
<正>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潜伏期2~3周,占小儿肺炎的20%,有的伴发心肌炎、肝炎等。小儿MPP是学龄前儿童重要的致病原,大多起病不急,有发热、厌食、咳嗽、
指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指向性、培养模式具有工程实践性、培养过程具有“产学研”协作性、培养内容具有专业领域性等培养属性,然后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关注语文学习人文性。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
<正>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匮乏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正在成为城市建设的趋势。2016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停车
<正> 法国音乐,这就是清晰性、典雅性、朴实自然的朗诵性,法国音乐首先是力求给人以快感。库泊兰、拉莫是两个真正的法国人。一切全给格鲁克这个畜生搞糟了。他真是可恶、迂
网络媒体的图文并茂、声画兼备,同媒体的"宠儿"--电视是何等相似.要用网络媒体诸多独特优势来激活电视媒体,首先,电视媒体要走出桎梏,更新理念.要摈弃宣传腔,强化信息载体功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频发的灾害给受灾地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及资源破坏。中国的自然灾害整体呈现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大的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