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江防洪设施是大型河流流域防洪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型山区性河流具有特殊的地形条件及水文条件,其沿江防洪设施具有与景观结合的特殊潜力。然而,由于城市更新进程中河流岸线开发及建设各方规划不相协调、开发模式缺乏秩序,沿江防洪设施与周边城市环境缺乏必要性的交流与创造性的联系,单一目标下的城市水利防洪工程出现亲水游憩空间缺乏、景观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防洪基础设施交通、休闲、商业、生态等综合功能的发挥带来不利。因此,探寻有别于平原城市、适应山地城市的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策略十分必要。本文在城市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的基础研究之上,通过对重庆主城区沿江防洪设施景观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模式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景观化策略,为今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文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⑴对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多功能承载性、活动空间基本属性、景观化的影响因素及一般性原则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比平原城市指出了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的特殊性:(1)竖向高差大、横向宽度窄的防洪护岸空间结构;(2)最高防洪水位低于平均城市地坪的基面关系;(3)滨江高架路及生产岸线对沿江防洪护岸空间连续性的破坏。⑵文章分六个层面对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20余公里的防洪护岸进行调查分析与总结,归纳了(1)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三种功能利用性质;(2)直落式、斜坡式、退台式、阶梯式及复合式五类结构形态;(3)线性步道、眺望空间、建筑场所、广场空间、桥头场所五种游憩空间形式;(4)内部可达与外部可达两方面的亲水可达形式;(5)软质、硬质及软硬质结合三类立面景观形式;(6)围护警示设施、铺装、雕塑小品等细部设计形式。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适应山地城市的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的六项原则:功能利用性质合理化、结构形态复合化、内外可达交通立体化、游憩空间多样化、立面设计异质化及细部设计地域化,并对应各项原则探讨了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策略:(1)功能利用性质上,应合理布置生活类、生态类、生产类岸线,避免不同性质的防洪设施游憩空间相互干扰;(2)结构形态上,应从宏观上合理规划与控制防洪标准、微观上采用复式护岸结构以实现适应多级防洪标准的复合化结构形态设计;(3)亲水可达性上,应从内部丰富立体基面衔接路径,外部构建立体化步行、车行交通系统提高防洪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利用效率;(4)游憩空间上,应强化宏观控制与组织,在加强多样化节点空间营造的同时,注重线性亲水步道的韵律感构建;(5)立面设计上,软质立面应提高植被护坡的景观质量,硬质立面应尽量软化或艺术化设计,提升视觉形象;(6)细部设计上,应注入地域文化,加强围护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同时应注重照明设计,优化夜景效果,并完善洪水预警标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