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真正的童真——从萨特存在主义视角解读《时间中的孩子》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tingl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中的孩子》是英国作家伊恩·拉塞尔·麦克尤恩创作内省式作品的开端,这部获惠特布莱德奖的小说以寻找失踪的孩子为主线并蕴含着寓意。孩子作为一个隐喻,象征着童真。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了成人天真的本性,因此孩子的丢失即象征童真的丢失,而寻找失去的孩子就是重拾失去的童真及用以抵抗成人世界异化的精神食粮。本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比主人公斯蒂芬和达克探寻童真的不同方式,揭示真正的童真。主人公探寻童真的过程主要体现为:首先,童真遭到象征他者的父权和政府权威的异化;其次,主人公沉迷在对浪漫主义完美童真的幻想中;最后,主人公摆脱困境作出抉择并产生两种不同结局----斯蒂芬觉醒之后重拾童真而达克迷失自我并走向自我毁灭。  本文通过对比揭示出斯蒂芬最终选择的存在主义意义。二人起初遭受了他者的异化,而后为了逃避现实又消极地沉溺于想象的世界,陷入自欺中导致他们的本质先于存在。最终,斯蒂芬通过自由选择及承担责任决定了自己的本质,从而避免了如达克般陷入僵局。分析了成人的童真被他者异化和被主观理想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精神困惑,表明童真既不是施以训诫的对象,也不是用以膜拜的完美理想,而是人性的真实存在。论文说明只有通过摆脱自欺,进行自由选择,实现存在先于本质,才能保留童真,回归心灵的平静。
其他文献
尽管翻译是语言交际的过程,由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构成的交际主体所决定的人际关系构成了翻译的重要目的,但是,对人际意义的研究在传统翻译研究途径中一直被忽视,专门的、系统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