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壳纲十足目卵巢中卵黄蛋白的来源,在过去的几十年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内源性合成和外源性合成均有报道,不同发育阶段中内源和外源性合成的相对比重也有不同。本文以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为对象,初步探讨其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卵黄蛋白原的合成部位以及相对合成量。由实验中所收集到的日本沼虾其卵巢的组织学切片中一共可以见到四类不同发育阶段的卵细胞:卵原细胞--细胞体积很小,细胞核几乎占据整个细胞;发育期的卵母细胞---细胞直径约95μm,核占细胞一半左右;膨大期的卵母细胞---细胞直径约为140μm,核占细胞的1/4~1/3;成熟期卵母细胞---细胞直径大于300μm,核只有细胞的1/10左右,细胞胞质出现大量嗜酸性卵黄颗粒。结合卵巢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性腺指数和上述组织学研究结果,分别统计各个卵巢切片中不同发育期的卵细胞,将最大比例的一类卵细胞所代表的发育阶段定为该研究个体的发育期,最终将本文实验所用日本沼虾的卵巢发育分为五期: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次级卵黄发生期、成熟期和抱卵期(消退期)。
将处于不同卵巢发育期的日本沼虾卵巢和肝胰腺分别提取总RNA,用RT-PCR的方法研究日本沼虾卵巢和肝胰腺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首先确定是否分别具有卵黄蛋白原的合成功能。检测结果可以初步判定日本沼虾卵巢和肝胰腺都存在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两者都是卵黄蛋白原的合成部位,同时发现其合成量与卵巢的发育阶段存在相关。再利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研究卵黄蛋白原在不同卵巢发育阶段中在两种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卵黄发生前期卵黄蛋白原mRNA在卵巢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都较弱;随着卵巢的发育,卵黄蛋白原mRNA在两者中的相对表达量都在增加,在抱卵期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且到后期肝胰腺的表达量增加尤其明显。上述结果表明,在卵巢发育前期,卵巢和肝胰腺合成卵黄蛋白原的能力都较弱,随着发育的进行,卵巢和肝胰腺合成卵黄蛋白原的能力都在增加,并在抱卵期达到最大,且到后期肝胰腺卵黄蛋白原合成能力的增加尤其明显。
通过本实验结果可以初步确定,日本沼虾卵巢和肝胰腺都存在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说明两者都是卵黄蛋白原的合成部位;随着卵巢的发育,卵巢和肝胰腺合成卵黄蛋白原的能力随之而增加,并在抱卵期达到最大;到后期肝胰腺卵黄蛋白原合成能力的增加尤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