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对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标准、证候分布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确立统一的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诊治规范提供临床依据。2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住院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进行时期横断面观察,采集证候信息,运用数据库及数理统计方法,构建证候诊断标准,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3研究结果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结果:经四诊指标聚类,乳腺癌术前患者可分为肝郁痰凝兼肾虚、肝郁血瘀、冲任失调兼肝郁3型。术后第一天可分为脾胃虚弱型、气阴两虚型、湿困脾胃3型,术后第三天可分为脾胃虚弱、湿困脾胃、气血两虚3型,术后第六天可分为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湿困脾胃3型。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型的主证、次证。中医证候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提示术前证型与患者的病理分期、C—erbB—2癌基因表达情况有关,而有无生育、是否绝经、有无淋巴结肿大、ER、PR蛋白表达、年龄、初产年龄、怀孕次数、产次、人流次数、婚姻情况等因素均未显示与术前证型构成相关(p>0.05)。对术后第三天证型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气血两虚病理分期较脾胃虚弱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到术后中证型变化总体是走向虚证,由术前的气滞、痰浊、血瘀等标实之证走向术后的脾胃虚弱、气阴(血)两虚等证。术后中医证以脾胃虚弱、湿困脾胃、气阴(血)两虚为主,其中脾胃虚弱所占比例最高。4结论本次研究探讨了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标准、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中医证候四诊指标聚类结果提示:乳腺癌术前患者分为肝郁痰凝兼肾虚、肝郁血瘀、冲任失调兼肝郁3型;术后第一天分为脾胃虚弱型、气阴两虚型、湿困脾胃3型;术后第三天分为脾胃虚弱型、湿困脾胃型、气血两虚3型;术后第六天分为脾胃虚弱型、气阴两虚型、湿困脾胃3型。研究结果还提示术前证型与患者病理分期、C—erbB—2癌基因表达情况相关,而术后第三天中医证型与病理分期相关。本研究基于临床信息的采集,避免了主观分类的不足,同时运用理数统计等客观化的手段来探索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标准、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为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规范化的进一步多中心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