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u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全世界约80%的鼻咽癌发生在以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份为代表的我国华南地区,其中以广东珠三角流域最常见。鉴于鼻咽癌位于较为特殊的解剖位置,鼻咽癌的治疗首选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患者采用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随着磁共振(MRI)技术的普及及调强放射治疗(IMRT)时代的到来,近10年鼻咽癌的综合治疗水平明显提高,患者5年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率均达到80%以上,但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仍是远处转移及局部复发,且治疗失败的首要因素为远处转移。20%左右的鼻咽癌患者在IMRT后5年内发生远处转移,影响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因素多种多样,尤与淋巴结密切相关,但具体与哪些淋巴结因素相关,报道各抒己见,尚无统一定论。因此,寻找与鼻咽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的淋巴结因素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特征,筛选出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且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因素,以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评估远处转移风险、评价预后提供依据,力争降低远处转移,提高鼻咽癌患者生存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本院接受IMRT的458例初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资料,采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进行多组率之间的比较,Kaplan-Meier法计算各种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进入法进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参考颈部淋巴结影像学诊断标准、残留淋巴结诊断标准以及远处转移诊断标准,对淋巴结各特征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全组458例患者中,387例(84.49%)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Ⅰb区17例,Ⅱa区141例,Ⅱb区297例,Ⅲ区138例,Ⅳa区30例,Ⅳb区6例,Ⅴa区24例,Ⅴb区6例,Ⅴc区5例,Ⅶa区229例,Ⅰa、Ⅵ、Ⅶb、Ⅷ、Ⅸ、Ⅹa、Ⅹb区均为0例。所有颈部阳性淋巴结中,测量其最大横断面的最大直径(多个融合淋巴结难以区分时按单个计算),全组淋巴结中位直径为2.98cm(0.62cm-11.37cm)。387例患者中,9例(2.32%)发生了跳跃性转移,均为一级跳跃。共118例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残留30.49%(118/387),残留淋巴结均发生在原转移淋巴结区域。全组残留淋巴结中位直径为0.96cm(0.58cm-2.64cm)。5年累计远处转移率为17.25%(79/458),5年OS、DFS、LRFS分别为82.09%、80.34%和90.39%,1、3、5年DMFS分别为95.85%、89.95%、8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N分期、放疗结束时颈部淋巴结残留、转移淋巴结侧数、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转移淋巴结区域(下颈Ⅳ区/Ⅴb/Ⅴc区)、咽后淋巴结转移、残留淋巴结大小及残留淋巴结消退时间对DMFS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则显示,放化疗、下颈Ⅳ区/Ⅴb/Ⅴc区淋巴结转移、颈部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残留淋巴结大小、残留淋巴结消退时间是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放化综合治疗能降低鼻咽癌IMRT后远处转移发生率。颈部淋巴结越大,越容易发生残留,残留淋巴结越大,发生远处转移风险越高。颈部大淋巴结(尤其≥6cm)、残留淋巴结>1cm及在3月内未消退为鼻咽癌IMRT后DMFS的不利预后因素,需要探讨更合理的干预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对二步法合成的月桂酸单乙醇酰胺(LMEA)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化学分析测定产物的胺值、酸值和熔程分别为5.56mg/g、0.47mg/g和81.2℃~84.0℃。进一步结合IR、HPLC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中月桂
随着现代建筑功能需求的多元化,地下室成为当前城市建筑工程开发中较为常见的地下建筑结构,后浇带浇筑通常是为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温缩或沉降裂缝而采取的施工技术工艺,受客
简述了红粘土的由来、分布及其成因,红粘土的特性性质及物理、力学特点,分析红粘土支护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对于土钉和预应力锚索格构支护在红粘土地区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
从本世纪50年代我国生产晶闸管器件问世以来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刚开始时由于制造工艺水平不成熟性能很不稳定那时有人称之为可怕硅现在随着制造水平的提高各种性能相当稳定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