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变革背景下,教师合作逐渐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备受关注,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教师合作成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持续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大陆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合作已经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那么,在具体的教师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在合作中的角色如何?教师与他人建立起怎样的关系?教师在合作中遵守怎样的制度和习俗?这些合作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何影响?这些都是本研究想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的个案研究方法,从角色、关系、规则和结果四个维度出发对教师的校本教研合作问题进行审视。研究者在上海市HS中学开展了2个学期的实地调查,主要采用访谈、观察、文本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调研期间,研究者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校本教研活动中去,观察和记录教师在活动中的合作表现,收集了学校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教师校本教研活动记录等方面的文本资料,并对学校中不同职位、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田野体验和感受,最终形成论文。研究首先从角色的维度来考察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合作问题。研究发现:首先,校本教研合作活动中,教师扮演着“教学实践者”、“研究者”、“合作者”等多重而复杂的角色。在他们眼中,“合作”具有普遍性,具备积极态度的教师更容易成为合作对象。其次,不同角色的教师承担着各自的任务分工,通常依据外在需求选择合作人员,在合作中“学与做”的分离。再次,教师在不同的合作情境中实现角色转换。同一教研组中教师的角色相对粘着,不同课题组中教师的角色依据任务灵活转换,具体的跨学科项目中教师角色转换过程可能经历冲突爆发期、发展改进期、高原维持期等多个阶段。从关系的维度对教师校本教研合作问题进行考察发现:校内教师的合作关系受到行政与专业的双重制约,学校整体合作氛围呈现出和谐融洽,教师期待单纯的人际关系。校本教研合作中,教师的合作关系“亲疏有别”,也重视合作中的“重要他人”。由于外在的评价制度、时间等客观性因素的影响,教师合作面临着低效的困境。在权力关系中,校长通过刚柔并济的方式实现对教师的领导,专家与教师建立起因人而异的关系,学校中的领导教师发挥着权威式榜样。情感关系中,维持互动的“面子”问题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相关,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的质量;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教师合作中要正确处理信任危机。规则维度下的教师校本教研合作主要从显性制度和隐性习俗两方面展开。首先,显性制度对教师的校本教研合作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制度为教师合作提供各种资源,“逼出”教师合作行为;另一方面,制度规约力度并不大,合作研究是“良心活”,价值和意义的推动力更强。其次,教师的价值取向、态度以及学校的仪式或周期性活动等隐性习俗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校本教研合作活动。从结果来看,教师的校本教研合作一方面带来了教师个体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共享、课堂教学模式、对待教学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等教学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以“英语教研组”为例的教师群体通过基于不同角色的明确合理的任务分工、遵循共享的规则实现了教师的共同发展。在校本教研合作中,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表现也不同。新任教师在摸索借鉴中挣扎成长;青年教师中,一部分教师具备鉴别反思能力不断成长,一部分教师放松自我;中年教师中个别成长为榜样示范性领导教师,一部分教师保守隐退。校本教研合作活动中,应该用动态的、复杂的、系统的视角来看待教师合作,建立起以教师角色作为教师合作的前提、教师关系作为教师合作的基础、制度与习俗作为教师合作的保障以及教学变化作为教师合作重要动力的四要素联动系统,并正确处理好个性与共性、自主与规范的关系。在具体措施上,要把握教师角色的动态性,帮助教师在多种角色的张力中实现合作;注重校本教研价值和意义的学习与推广,促进教师建立开放性、灵活性的合作关系;发挥虚拟的网络学习社群、非正式微型社群的作用,追求教师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建设教师合作文化,保持合作活动的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