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部分金属矿山开始步入深井开采,其“三高”现象逐步显现,其中深井矿山的高温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论文以国内某大型铜矿山为研究对象,围绕金属矿山热环境治理的整套流程来展开,针对井下存在井巷围岩温度高,风流经过巷道时被加热的时间长,加热强度大,局部作业点热害严重等问题,采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与3DVS、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系列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某铜矿山的热害治理工程实践为依托,制定深井高温金属矿山热环境的调研方法,开展现场热环境测试工作,获取井下热环境参数。定性分析井下热环境在纵、横向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对主要热环境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基于热环境参数的风温预测模型;(2)通过现场测试的统计数据,对井下热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价,确定井下热源的主次关系及井下热害最严重的地点,并应用Dimine软件构建其可视化模型;(3)针对井下热害严重的地点,提出具体的降温方案,进一步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其降温效果,确定最佳的降温风速与风温;(4)针对井下不同时期所遇到的不同程度的热害问题研究具体的降温方法。从理论上充分论证通风降温是否失效及局部制冷降温的必要性。综合多年的通风与降温实践,分析井下逐步形成多种降温方法综合应用的热环境治理体系的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及围岩散热与机械设备产热共占井下总散热量的71.62%,是造成井下高温热环境的主要原因,井下热害最严重的地点为采场与掘进面。井下热环境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但受生产作业等因素的影响,局部存在较大的波动;各热环境参数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由井下实测统计数据,可以应用Matlab软件构建井下风温预测的模型。采、掘进作业面通风降温的临界风速与最佳风温分别为0.75m/s和0.3m/s,22℃和23℃。在充分论证通风降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井下热害问题的基础上,应研究局部或整体的人工制冷降温技术并逐步形成以人工制冷为辅的多种降温技术综合应用的热环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