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疾病胎儿起源”论是人们认识到孕期健康不仅关系到孕妇自身,更关系到能否为宝宝今后的健康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孕期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妇营养过剩导致的孕期增重过多,是女性产后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2009年美国科学研究院医学协会(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推荐的标准,该标准规定: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的孕妇妊娠期适宜的体重增加范围在分别为12.5~18.0kg、11.5~16.0kg、7.0~11.5kg、5.0~9.0kg。我国有关孕期妇女体重增加适宜值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探讨北京市女性目前的孕期增重水平及影响因素,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止孕期增重不足或过少的措施,更提高孕期保健水平,预防孕期合并症及产后慢性病的发生。妇女产后体重滞留受多种因素影响,是成年女性肥胖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达到了22.8%和7.1%,其中城市18-44岁女性超重率达到了23.3%,肥胖率达到6.6%,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国内研究主要采用横断面调查的设计研究体重滞留问题,缺乏队列或前瞻性研究综合监测体重滞留的变化情况,更没有学者进行喂养方式对产后母亲体成分变化的研究。研究目的描述孕前不同BMI的女性孕期增重曲线;探讨孕期增重的影响因素;描述女性产后的体重滞留现状;探讨产后女性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研究对象和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随机选取424名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对其在分娩前、产后42天、产后6个月时进行随访,在各调查点进行膳食频率调查(孕期)、乳母膳食24小时(24h)膳食调查(产后6个月)、体格测量,其中产后6个月对乳母进行体成分分析。用方差分析对不同BMI组、不同年龄组、不同孕产次组、是否诊断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同膳食营养素摄入组的孕期增重量及体重滞留量进行分析比较,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用X2分析对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BMl分层后孕期各时点的体重增重值进行分析比较,并绘制孕期增重曲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孕期增重及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待产孕妇424名,其中汉族女性占94.3%,满族占2.59%,回族、蒙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共占3.01%。社会经济学特征:从文化程度上来看,64.0%的研究对象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23.8%的为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文凭分别占6.60%和5.66%;家庭月收入在7000元以下、7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的分别占41.0%、27.6%、27.6%。年龄及孕产次:分娩年龄上看,52.1%的待产孕妇年龄处于24到29岁之间,24岁以下和30岁及以上的孕妇分别占14.2%和33.7%;怀孕一次、怀孕二次、怀孕三次及以上的分别占61.6%、23.3%、15.1%;第一次生产、生产两次及以上的分别占90.8%、9.20%。孕期增重:所有调查对象孕期平均增重为(16.8±4.65)kg。孕期增重不足的有35人,占8.25%,孕期增重适量的有173人,占40.8%,孕期增重过多的有216人,占50.9%。方差分析显示水果、禽畜肉类、蛋类、奶类的摄入量、文化程度、睡眠时间、孕前BMI、孕妇年龄、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否采取控制孕期体重增重的措施分组的孕期增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stepwise逐步回归法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职业、是否采取控制孕期体重增重的措施、是否诊断妊娠期糖尿病4个因素与孕期增重相关。体重滞留:产后42天共收集319名研究对象的信息,平均体重是62.3kg,比孕前增加了6.78kg,体重滞留率为12.6%;产后六个月共收集207名研究对象的信息,平均体重分别是59.4kg,比孕前增加了4.41kg,体重滞留率为8.42%;方差分析显示孕妇文化程度、家庭月人均收入、年龄、孕前BMI、孕期增重、喂养方式、不同能量、蛋白质及脂肪摄入组的产后体重滞留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stepwise逐步回归法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孕期增重、年龄、喂养方式4个因素与孕期增重相关。结论1.424例孕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为(16.84±4.65)kg,200例孕妇孕期增重过多,占47.2%。孕前BMI正常组孕妇增重为(16.32±±4.81)kg,高于IOM的推荐值。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职业、是否采取控制孕期体重增重的措施、是否诊断妊娠期糖尿病与孕期增重相关。3.孕前平均体重为55.0kg,产后一个月体重为62.2kg,体重滞留量为7.2kg,产后6个月体重均值为59.4kg,体重滞留量为4.4kg。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孕期增重、年龄、喂养方式与产后体重滞留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