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千山山脉南段,是华北植物区系与东北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区内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天然赤松林。保护区承载着重要的生态旅游价值、科研价值,因此,有必要对保护区的昆虫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加强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鞘翅目昆虫的某些种类可以作为监测环境变化的因子。作者于2016年5—9月对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鞘翅目昆虫进行采集,并对基于巴氏诱罐法和粪陷阱法采集到的地表甲虫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依据仙人洞的植被及土壤情况,作者选取了6种不同的森林类型,分别是天然赤松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灌丛、杂木林及人工落叶松林;选取了2种不同土壤类型,分别为典型棕壤土和棕壤性土。本次实验共采集到鞘翅目昆虫21193头,经整理鉴定,分析结果如下:1.鞘翅目资源分析:所采集的21193头标本,经整理已鉴定出21125头,隶属于13总科39科178属250种。其中5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为EpuraeahisamatsuiJelinek,Scaphidium amurense Solsky,远东拟天 Oedemera amurensis Hey den,Luperormorpha pryeri(Baly),AsphalmusjaponicusSharp;5种为辽宁新记录种,分别为半亮疑步甲Asaphidionsemilucidum(Motschulsky),木棉梳角叩甲 Pectocera fortunei Candeze,眼蛤露尾甲Haptoncus ocularis(Fairmaire),狄短角露尾甲Omosita discoidea(Fabricius),短毛隐毒甲Cryphaeus barbellatus Wu and Ren。经统计,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金龟科Scarabaeidae、步甲科Carabidae、阎甲科Histeridae、葬甲科Silphidae是出现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五个科,其中隐翅虫科20属33种7213头,占此次采集到的鞘翅目总数的34.0%;金龟科4属13种6085头,占此次采集到的鞘翅目总数的28.7%;步甲科15属34种2803头,占此次采集到的鞘翅目总数的13.2%;阎甲科2属3种1720头,占此次采集到的鞘翅目总数的8.1%;葬甲科共计5属10种534头,占此次采集到的鞘翅目总数的2.5%。2.通过对不同森林类型中基于两种方法采集到的地表甲虫进行相似性分析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后发现:仙人洞自然保护区各种森林类型之间物种相似性趋于较高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各森林类型中包含的物种数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合。6种森林类型之间物种丰富度在P=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而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3.对不同森林类型中基于两种采集方法采集到的地表甲虫的物种多度、物种多样性以及均匀度指数进行时间动态分析后发现:5-9月份,6种不同森林类型中除人工落叶松林外,其他5种森林类型中地表甲虫的物种多度都很高,但变化幅度较大;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很高,但变化幅度不大,几乎呈一条直线。人工落叶松林中地表甲虫的物种多度、多样性指数在6种森林类型中都最低,且时间动态变化幅度大。4.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相似性分析:通过运用组内连接法和组间连接法对6种不同森林类型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出:地带性植被天然赤松林和分布范围较广的落叶阔叶林划分到一组,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灌丛、杂木林、人工落叶松林划分到一组。5.不同森林类型中常见种的相关关系分析:同艾嗡蜣螂Onthophagusu niformis Heyden、横角脊隐翅虫Anotyluslaticornis(Sharp)、莱维斯隐翅虫Ocypuslewisius Sharp、谢氏阎甲Hister sedakovi Marseul是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的4个种,占基于两种方法采集到的地表甲虫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7.84%、9.13%、9.02%和6.85%。横角脊隐翅虫和莱维斯隐翅虫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值为0.260。同艾嗡蜣螂与谢氏阎甲呈正相关关系,r值为0.619,相关程度高;莱维斯隐翅虫和谢氏阎甲呈负相关关系,r值为-0,459,相关程度较高。同艾嗡蜣螂与莱维斯隐翅虫、横角脊隐翅虫呈负相关关系,r值为-0.354和-0.06。6.不同土壤类型上基于两种方法采集到的地表甲虫多样性研究:两种土壤类型上地表甲虫相似性极高,相似性系数达到0.716;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