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针刺经外奇穴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需针灸科病房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经外奇穴+常规针刺)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每组32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2例脱落;治疗组1例脱落。两组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取穴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穴位,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观察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取上肢部经外奇穴,取患者肩前、抬肩、举臂、臂中、中泉、上八邪、中魁、大小骨空,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周治疗6天,2周一个疗程,共进行两个疗程。观察并评价针刺经外奇穴在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水肿程度方面的疗效,分别采用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VAS评分量表及水肿评分量表。治疗期间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都将被记录用于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性质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VAS评分、上肢水肿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经外奇穴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水肿程度,但在改善疼痛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针刺经外奇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水肿方面疗效优于单纯常规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