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江河口湿地是我国较大的河口湿地分布区之一,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鳝鱼滩湿地是闽江入海河口区域最大的湿地,人为干涉较少。本研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野外抽取气体样品,并定位观测了芦苇湿地涨潮前、涨落潮中和落潮后三个时段温度、pH值、Eh值、盐度、潮汐、植株等相关因子,室内精确测定、分析了长达两年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变化规律。最终研究结果表明:(1)闽江河口芦苇湿地2008年和2009年的甲烷总排放通量分别为43.405·m-2·yr-1和40.761 g·m-2·yr-1,两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通量分别为4728.112 g·m-2·yr-1和4348.233 g·m-2·yr-1;(2)闽江河口芦苇湿地2008年涨潮前、涨落潮中、落潮后甲烷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929 mg·m-2·h-1、2.163 mg·m-2·h-1和5.209 mg·m-2·h-1; 2009年三个时段甲烷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7.126 mg·m-2·h-1、2.006 mg·m-2·h-1和4.222mg·m-2·h-1;(3)闽江河口芦苇湿地2008年涨潮前、涨落潮中、落潮后二氧化碳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44.901 mg·m-2·h-1、437.124 mg·m-2·h-1和609.023mg·m-2·h-1;2009年三个时段二氧化碳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26.663mg·m-2·h-1、254.525mg·m-2·h-1和555.751 mg·m-2·h-1;(4)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通量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5)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均呈现夏、秋季高于冬、春季节的特征;(6)温度是影响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年变化规律的最重要环境因子,研究区域高水位的潮汐也导致了涨落潮时段和非涨落潮时段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