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核分枝杆菌为分枝杆菌属,1886年由德国细菌学家Koch证明为结核病感染的病原菌。菌体成分(荚膜、脂质、蛋白质)以及代谢物的毒性是其致病性的主要因素,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侵犯。同时可引起机体对病原菌产生免疫损伤,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结核杆菌为胞内致病菌,免疫类型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当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使周围的T淋巴细胞致敏,产生包括INF-γ在内的多种淋巴因子,从而杀死病灶中的结核杆菌。与此同时,机体会产生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当发生再次感染时,记忆T淋巴细胞会迅速激活,在结核特异性抗原如早期分泌靶向抗原-6KD(Earlysecreting antigentarget-6,ESAT-6)或培养滤过蛋白-10KD(culture filtrate protein-10,CFP-10)的刺激下分泌INF-γ,从而进行细胞免疫。结核病曾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引起人们的恐慌。如今大量数据显示,结核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耐药菌株的出现、人口的迁移、艾滋病感染的流行,都使结核病的感染率再次上升。我院的统计研究同样发现,近些年来结核病的感染率有所上升。因此,控制结核病的发展以及对潜伏性结核感染的早期诊断与预防变的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细菌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细菌学方法以抗酸染色和培养法为主;免疫学方法则以免疫胶体金法检测抗结核抗体(TB-Ab)最为方便快捷;采用TaqMan探针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即PCR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法是目前实验室最为常用的检测方法。但是对检验标本的高要求,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以及检测周期长等原因,使上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近几年产生了一种新的检测技术。此技术通过定量检测全血在结核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10刺激下释放的IFN-γ水平,来诊断是否有结核感染。为找到一个更适合的实验室方法,同时为了解新方法的可靠性,前瞻性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临床确诊的活动性结核患者212例,非结核患者144例,分别用抗酸染色、免疫胶体金法IgG型抗结核抗体检测、结核PCR、QuantiFERON-TB Gold实验(QFT)和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进行检测。同时为了解T-SPOT.TB对潜伏性结核的诊断价值,收集健康体检者204例,其中有结核接触史者87例,无结核接触史者117例,进行TST与T-SPOT.TB的研究比对。研究结果显示,五种方法对活动性结核的检测中,T-SPOT.TB的检出率最高,达86.8%;对肺内、外结核均有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提供可信的依据。同时,其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可维持较高的检出率。T-SPOT.TB对潜伏性结核的诊断不受卡介苗的影响,为结核病的控制和预防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