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不同底质处理方法对投放螺蛳前河蟹养殖池塘水质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在养殖实践的基础下,通过塘口实践检测的方式检测记录菊酯类或者杀虫剂类农药消毒清塘、普通消毒剂(漂白粉或三氯制剂)清塘、用生石灰泡塘三种不同的底质改良方法对于养殖塘口投放螺蛳前水质指标及养殖产量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1.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亚硝酸盐、氨态氮指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的pH值和D.O值显著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2.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的产量显著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处理组情况下,普通消毒剂(漂白粉或三氯制剂)清塘的养殖条件中投放螺蛳前水质指标和最终养殖产量均要优于其他两个试验处理组。2.放养密度对于成蟹养殖效益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的情况下,研究了800只/667 m~2、1000只/667 m~2、1200只/667 m~2三种不同密度组对于养殖产量、养殖成本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单位667 m~2面积中三种不同的密度试验组的养殖产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养殖产量以及养殖成本最高的为1200只/667 m~2密度处理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养殖成本、产量等可分析出1000只/667 m~2密度试验组的养殖效益最佳。3.水草种植对于成蟹池塘水质与养殖效益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的情况下,研究了全塘伊乐藻、全塘轮叶黑藻、坂田种植轮叶黑藻且环沟种植伊乐藻三种不同试验组对于河蟹池塘水质指标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1.全塘伊乐藻试验组pH值和氨态氮含量均和其它两个试验组显著不同(P<0.05);2.全塘伊乐藻试验组养殖存活率和养殖产量均和其他两个试验组有显著不同(P<0.05)。研究结果表明:环沟种植伊乐藻、坂田种植轮叶黑藻的水草模式河蟹上坂田前水质指标和最终养殖效益均要优于其它水草种植模式。4.螺蛳投放对河蟹池塘水质与水草长势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下,研究了3月中旬(3月15日-3月17日)、4月初(4月4日-4月7日)、四月中旬(4月17日-4月18日)三种不同时间段投放螺蛳对于池塘水草长势以及有益浮游生物量的影响。养殖结果表示:1.三月中旬投放螺蛳的试验组氨氮、亚硝酸盐均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pH、DO值4月中下旬投放螺蛳试验组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2.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4月下旬试验组在试验期间的均有益浮游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3.3月中旬投放螺蛳试验组水草增速明显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3月中旬投螺试验组的养殖产量显著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螺蛳投放时间对于河蟹养殖最大的影响是水草的生长情况,固城湖围垦地区河蟹养殖的投螺时间不宜过早,4月中旬左右投放螺蛳的试验组水草以及水质情况明显优于其它试验组。5.不同增氧方式对池塘溶氧与河蟹养殖成活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研究了水泵增氧、微孔增氧机增氧、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三种不同增氧方式对于蟹塘不良天气溶解氧变化以及抗应激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高浓度的10%聚维酮碘刺激下,水泵增氧试验组的死亡数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2.不良天气中水泵增氧试验组的早晚溶解氧差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研究结果表明:水泵增氧是无法满足池塘增氧要求的,其造成的低溶氧胁迫最大;微孔增氧设备一定程度能够提高水体的溶解氧,但是其增氧效能不高,无法满足恶劣天气的池塘溶氧需要;水车式增氧机能够有效的保证水体溶解氧的稳定性,减少养殖动物受到应激的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