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现有研究主要从亲子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而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主要症结是情感维系上的断裂,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缺乏应有的情感依恋,容易造成与父母情感的分离,引发不良情绪及问题行为,而代养人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绪情感障碍的积累极容易引发情绪性问题行为,进而产生品德问题甚至违法犯罪。目前尚未见有专门系统地研究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报道。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研制工具—调查研究—揭示关系”的思路,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多质多法、路径分析等方法与技术对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讨。根据多视角生态学研究倾向,编制学生自评问卷和教师评定问卷,从学生和教师角度来分析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发展特点。并从学生自身人格特征、父母亲安全性依恋、外界的社会支持三个角度来探讨影响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因素,以期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综合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结构维度由抑郁焦虑、攻击性行为、自卑退缩、偏执和情感冷漠五个因素构成。2.编制学生自评问卷和教师评定问卷,通过多质多法验证学生自评问卷和教师评定问卷是一种两视角五因子的多质多法结构模型,问卷具有可接受的心理学测量指标。3.情绪性问题行为总体状况上,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绪性问题行为。具体因子上,留守儿童的抑郁焦虑水平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4.教师评定问卷和学生自评问卷具有一致性,但教师评定问卷比学生自评问卷得分要高。5.学生自评问卷和教师评定问卷显示,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整体上,女生要高于男生。具体因素上,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引发抑郁焦虑、自卑退缩等内隐性问题行为,而男生更容易出现攻击性的情绪问题行为。6.学生自评问卷和教师评定问卷显示,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整体上,初中要显著高于小学,初一、初二是情绪性问题行为高发期,小学情绪性问题行为随年级上升而逐渐增加。7.在父母外出类型上,学生自评问卷显示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双亲外出要高于父母任何一方外出,母亲外出又要高于父亲外出。教师评定问卷中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父母外出类型差异,母亲外出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双亲和父亲一方外出。8.在代养人类别上,学生自评问卷中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自己住,无代养人监护,其得分最高;同辈、祖辈及亲戚代为抚养得分依次降低。在教师评定问卷中,不存在显著的代养人类别差异。9.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情绪不稳定、外向性)、社会支持、父母亲安全性依恋对情绪性问题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父母亲安全性依恋互为中介对其情绪性问题行为产生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