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交流中,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文化空缺现象,这种现象同时也会出现在戏剧作品中,这就给译者在翻译戏剧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戏剧是文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各国戏剧是世界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通过演员将某种情节,以动作、歌唱或对白等方式表演出来;它主要依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的,所以戏剧语言必须性格化,还要求质朴、通俗易懂,易于观众和读者接受。所以,这些特性都决定了戏剧的翻译标准不能完全套用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标准。 《茶馆》是老舍先生晚年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剧本通过对茶馆中人物的描述以及裕泰茶馆的衰落来反映清朝末年维新运动失败后到解放前50年中中国社会的变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北京地方文化以及其中所折射的时代变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翻译中文化因素极好的研究素材。本文将以文化空缺角度为主要切入点对《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点见面,以期对戏剧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加深认识,提出翻译策略以提供借鉴。 本文第一章是对于论文的总体的介绍。第二章对戏剧以及戏剧翻译理论做了介绍,包括戏剧的定义,语言特点。并对中外戏剧翻译家的戏剧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第三章介绍了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空缺现象,分析了语言与文化,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介绍了文化空缺的定义,分类以及形成原因。第四章是本文核心部分,主要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个方面的文化空缺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章总结了两个译本,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翻译策略,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