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临床研究:探讨药物注射疗法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的短期、中长期疗效及治疗有效率。2.基础研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扳机点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EphrinB2配体的表达与否,进而推测(?)Eph/Ephrin信号系统是否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方法:1.临床研究:选择24例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病人,男12例,女12例,年龄21~53岁,病程2-10年。嘱患者取端坐伏案位,指压检查扳机点(Trigger Points, TrPs),消毒铺巾,将利美达松1ml、维生素B12lmg、2%利多卡因5ml、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注射于病人症状明显的TrPs,每点约3-4ml。随访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后局部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动态观察比较,并参照疼痛改变的幅度,即:VAS加权值,分析其临床疗效,计算其治疗有效率。2.基础研究: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经过患者正式同意后,将同意穿刺活检的7例病人取TrPs组织活检,以4%多聚甲醛固定,并将TrPs组织活检标本制成石蜡包埋蜡块,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TrPs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EphrinB2配体的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对24例颈肩MPS患者全部跟踪随访,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是:7.38±1.11,4.12±1.40,3.47±1.04,3.12±0.95,其压痛程度在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减轻缓解(P<0.01),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91.7%,95.8%。患者主诉其头颈肩部钝痛、牵涉痛以及伴随症状在治疗后的1周、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甚至消失。2.基础研究:扳机点部位HE染色病理形态学显示:血管周围以及肌组织与肌组织之间的结缔组织均可见到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轻微的反应性炎性改变,偶见少量红细胞存在;肌组织内出现部分变性萎缩的肌纤维。扳机点部位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到EphrinB2配体呈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肌纤维胞浆或胞膜,阳性表达强度和分布部位存在差异,变性萎缩程度高的肌纤维染色强度明显且分布密度高。另外,组织中血管的内皮细胞也可见到EphrinB2配体的阳性表达,但染色强度和分布部位相对一致。结论:1.临床研究:药物注射疗法能够消除或明显缓解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牵涉痛和伴随症状,具有确切的短期、中长期疗效和治疗有效率,并且此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2.基础研究:MPS患者的扳机点部位发生了炎性改变,且有Eph/Ephrin言号系统的阳性表达,推测MPS发病与Eph/Ephrir(?)信号系统有关。另外,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EphrinB2配体的阳性表达,支持以往大多数学者关于Eph/Ephrin言号系统参与生理性或病理性血管形成发育过程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