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tsang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Концепт)是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思维构造,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深邃的价值意义。目前语言学中主要存在两种研究视角——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二者在对术语的理解上互为补充:认知语言学由个体认知到文化来阐释概念的意义核心,语言文化学由文化向个体认知剖析概念的价值意义。由于概念是一个体现民族心智的复杂构造,具有多层次建构,是历时发展与共时扩充的结合,因而层级分析方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艺术文本中的概念分析旨在析出同一作家的作品或同一流派作家群体的文艺创作中概念的语言表达手段,揭示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和作品中心思想,为文艺学研究作语言学补充,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苏联“悄声细语派”著名代表诗人鲁勃佐夫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学者КожиновВ.В.是研究鲁勃佐夫创作的第一人,КоняевH.,Оботуров В.,селезнев ю.等学者进一步挖掘了鲁勃佐夫创作的诗学特色,但诗人抒情诗歌的核心概念“寂静”(Тишина)在国内外并未得到广泛研究。因此,本论文以鲁勃佐夫自1953年至1970年创作并由Кожинов收集整理的221首抒情诗为语料,探究“寂静”在诗歌文本中的言语实现手段,总结概括出该概念的核心、近核区和外围区的词汇表达;通过分析由此概念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个人文化概念,确定“寂静”在鲁勃佐夫诗歌世界图景中的本质特征与意义。由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学分析提供思路,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同时也促进对苏联诗人鲁勃佐夫诗歌遗产的挖掘与研究。本论文由引言、主体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组成。前言介绍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框架结构。第一章概念研究的理论方面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视角探究概念的定义、类型划分和结构组成,阐释其分析方法及在具体艺术文本中的应用。第二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研究主要借助俄语词典(Ожегов С.И.)、俄语详解词典(Даль В.И.)和语义联想词典(Караулов Ю.Н.)以及艺术文本分析理论(Лотман Ю.М.,Бабенко Л.Г.)探究“寂静”在鲁勃佐夫抒情诗歌中的言语实现手段,析出由同根词汇构成的核心、源自词典释义和语境的近核区以及表达诗人主观情感评价的外围区。第三章语言文化学视角下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研究“寂静”概念在鲁勃佐夫的诗歌文本中得到了全面塑造,折射出诗人的整个诗歌世界图景。通过从民族、社会和个人三个角度分析鲁勃佐夫诗歌中与“寂静”相关的“死亡”、“道路”、“自然”、“祖国-家乡”等概念,我们得出结论:寂静是诗人心灵的诉求,是一种主观臆断,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寂静,即使有也是人生道路上的短暂停歇。这既是诗人鲁勃佐夫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理解与感受,同时又深深烙上时代、社会和民族的普遍烙印。结语综述全文要点。
其他文献
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和文化素养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文化哲学的概念,以及其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从高校英语教育改革
本文通过SEM、激光粒度分析、比表面积测定、润湿热的测定及X衍射分析对高压辊磨预处理铁精矿的活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铁精矿经过高压辊磨预处理后,其平均粒径明显减
本文从地方党政机关的视角,对党的十八大关于作风建设的要求进行分析,并就自己的学习感悟进行了分享,同时指出地方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如何加强作风建
为改善车辆的换挡品质,提出了一种用于自动变速器的电液比例换挡阀,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建立了电液换挡阀中流量阀打开和关闭时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对比例换挡阀的动
研究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国家政治局势、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科学技术、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外部因素,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对于国
交通拥堵、环境资源等问题近年来备受瞩目,公共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枢纽的一部分正被城市应用。随着科技进步,人体识别技术开始在公共服务中尝试。文章以“支付”为起点,以城
在当前经济一体化,创新驱动化的发展背景下,人才依旧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是研发人才的储备、培养、使用,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只有研发人才充足,才能引领
【点评人】何其庄(上海师范大学环境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我国尽管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政府、人民关注的焦点,但是,究竟什么是食品安全、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如何保证食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我国专业型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必然
对选择性罪名的量刑问题目前具有争议性,我国通说理论认为对选择性罪名单罚即可,但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数行为一罚无法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的问题。依据这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