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正义思想,这些正义思想却是隐而未显的,而且从表面上来看,马克思对正义的态度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一直把“公平”、“正义”、“平等”等道德观念视为意识形态,并且对这些意识形态观念持有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人们在阅读马克思著作的时候又会有一种直接的感受,那就是在这些作品中饱含着对资本主义的强烈道德愤慨。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让人们产生了疑问,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回答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坚定追求公平正义的信念,就要从学理上为社会主义正义观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这就有必要深入文本来研究马克思的正义观,从马克思的正义观那里寻找学理上的依据。二是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公平正义问题,为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也有必要对马克思的正义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为我们解决公平正义问题提供理论资源。第一章对马克思的正义观进行了概述。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从西方正义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西方正义观包括古代正义观和近代正义观。西方古代的正义观主要蕴含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中。柏拉图的《理相国》把个人德性正义论发展到了城邦制度正义论。亚里士多德则在《政治学》中对正义问题做了系统的探讨。在近代政治哲学中,正义观演变成了资本主义正义观,而且在诸多资产阶级理论家的努力下,资本主义正义观已经趋于完备。在马克思的正义观中,正义主要有三种涵义。一是正义有自由的涵义,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由是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为感性活动的、社会化的自由。二是正义有平等的涵义,马克思所理解的平等是人之作为人本身的自由个性之间的平等。三是正义有效率的含义,马克思所理解的效率其实也就是生产力本身。马克思正义观实现了对西方正义观的创新性发展,一是深化了正义的内涵;二是拓展了正义的主题;三是创新了正义的实现方式。第二章梳理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过程包括萌芽、转变、形成和成熟四个时期。马克思的正义观萌芽于博士论文时期,莱茵报期间仍然坚持着博士论文时期的正义观,在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正义观类似于自然法正义观。在莱茵报期间的经历,尤其是物质利益难题,动摇了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基础,促成了马克思正义观的转变。马克思正义观转变的第一篇文献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颠倒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做了理论准备。而第二篇重要文献就是《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国家和法权的批判,论述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初步揭示出人类解放的关键所在不是政治国家而是市民社会。之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入揭示了市民社会的结构,通过异化概念批判了市民社会的正义性。马克思正义观是以新世界观为基础形成的,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重新构建了其正义观的逻辑起点,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奠定了其正义观的理论基础,这标志着马克思正义观的根基已经扎下。《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正义观的正式确立,其正义观初步形成。马克思成熟期的正义观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的根源就在于其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性,其矛盾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的正义观彻底形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针对拉萨尔的错误观点,提出了适应于未来社会的建构性正义观,重申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本质,这标志着马克思的正义观真正走向成熟。第三章归纳了马克思正义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正义观包括批判性的正义观和建构性的正义观。马克思批判性的正义观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经济层面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义性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效率性;二是政治层面展开的对资本主义法权的正义性批判,马克思认为国家法权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因此法权仅仅表现为形式上的正义;三是从意识形态层面展开的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诸种正义性价值观念的形而上学性质,揭示了资本主义正义观具有虚幻的意识形态特征。马克思建构性的正义观以人类解放为正义目标,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类解放是社会化的人类解放,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认为人类解放绝不是通过道德批判就能实现的,而生产力发展的绝对性决定了正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马克思还认为人类解放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然过程”,人类实践推动了正义社会的实现,历史过程本身就是人类能动实践结果,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研究都是为了给人类实践指明真正的革命对象。第四章分析了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三大理论特征。一是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科学性的理论特征。其科学性是指马克思的正义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认为任何正义观都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反映,这与资本主义的正义观产生了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正义观坚持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不主张追求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盲目正义。二是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超越性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的正义观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基础,认为只要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就不可能真正推翻资本主义;还颠覆了劳动所有权原则,马克思揭示劳动所有权会转向它的反面;最终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反对在分配正义上作文章,认为分配是被资本主义正产方式所决定的东西,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三是革命性特征,其革命性特征首先是指马克思的正义观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从来不崇拜任何东西。另外,马克思的正义观不是纯粹书斋里的理论,必然要转化为能动的实践,并以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正义观还是坚定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正义观,认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和未来社会的开创者。第五章论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理论价值。马克思的正义观有三种理论价值。一是有利于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深刻的认识是信仰的前提,马克思的正义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二是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理论提供了理论资源。随着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正义问题的出现,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产生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义理论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中国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正义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马克思的正义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理论的理论源泉。三是对当代西方正义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的正义观直接影响了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也有力地驳斥了诺奇克的自由至上主义正义论,还对社群主义正义论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覆盖了西方当代正义观的视野,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六章探讨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实践价值。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实践价值有三点。一是为人们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实践的正义性提供了坐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对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正义性也就有了不同的认识,马克思的正义观作为一种理论坐标,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正义性提供了判断标准,既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公平正义问题,还有利于让人们树立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信念。二是指导当代中国建设正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时代很多人对今后中国改革开放应当向何处去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正义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关系到当今社会稳定和今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现实问题,而马克思的正义观对指引中国今后改革开放实践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马克思的正义观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有着重大的批判性意义,虽然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是马克思的正义观对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和生态问题的批判,仍然是有效的和深刻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从总体上超出马克思正义观的批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