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在60年代在英美等欧美国家走向成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例如水门事件报道、越南美莱村屠杀报道、日本田中角荣丑闻报道等。这些调查性报道作品披露社会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揭露权力集团侵害公民权益的事件,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新闻自由。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迫切地渴望了解新闻发生的真正缘由和来龙去脉,尤其是那些被相关利益集团掩盖的事实真相。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不满足于相关部门的通告或文件,而是独立自主地接近新闻事实。调查性报道注重挖掘新闻事件内在隐蔽的联系,这种主动深入的报道形式对解决转型期复杂的社会问题、促进我国社会变革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揭露腐败贪污浪费、对权力进行舆论监督、捍卫公众利益,而且可以赢得公众信任、提升媒体公信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渤海二号沉船标志着我国调查性报道扬帆起航。三十年来,调查记者前赴后继,撰写制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孙志刚事件、西安宝马彩票案、哈尔滨天价医药费等作品不仅维护了公民权益,而且推动了相关制度改革,成为了调查性报道经典案例。在调查性报道采写环节,记者应当意识到:调查性报道面临着复杂的新闻事实,如果掌握不当,容易使新闻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判断色彩或片面性。同时隐性采访等调查手段也饱受质疑,记者在获取被掩盖的信息的同时必须确保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央视《新闻调查》对调查记者的要求体现了新时期新闻工作对从事调查性报道记者的职业诉求,即“质疑的精神,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平衡的意识,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平等的视角,在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平静的心态,记者要多一分理性、少一分冲动,这会有助于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中西关于调查性报道概念的界定以及调查性报道的特征;第二章介绍了我国调查性报道走过的历程;第三章是关于调查性报道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最后一章探讨如何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推动我国调查性报道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