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白领的BMI、WHR、体力活动和SBP、DBP的结果分析,了解BMI、WHR、高血压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白领高血压患病率的比较,进一步分析BMI、WHR、体力活动与SBP、DBP之间的相关关系。 方法: 抽取国民体质监测抽样样本中40-49岁的白领1334人,其中男性545人,女性789人。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被调查者个人信息、体力活动等资料和数据,在发放问卷时现场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以及安静状态下血压。所有调查表和数据经严格复核后录入EXCEL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5.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偏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按两种分组方式进行分析,一种以BMI为标准分为四组,即超重组、肥胖组、正常组、偏瘦组;另一种以WHR为标准分为二组,即腹型肥胖组和非腹型肥胖组。 结果: (1)男性BMI、WHR、SBP、DBP均高于女性(P<0.01);男性体力活动量低于女性(P<0.01)。 (2)总体人群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9.79%和16.34%,其中男性超重、肥胖人群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偏瘦人群所占比率分别为2.02%和15.97%,男性明显低于女性。总体人群腹型肥胖率高达54.57%,其中男性腹型肥胖人群比率大于女性。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大于女性。 (3)总体人群SBP在偏瘦、正常、超重、肥胖四组之间均有差异(P<0.01),且SBP随BMI的升高而升高。体力活动量在四组之间也有差异(P<0.01)。男性肥胖组SBP平均值低于女性,其余三组(超重、正常、偏瘦组)均高于女性SBP;男性偏瘦组DBP平均值低于女性,其余三组(肥胖、超重、正常组)均高于女性;男性超重组体力活动量平均值高于女性,其余三组均低于女性。 (4)总体人群中腹型肥胖组的SBP、DBP高于非腹型肥胖组(P<0.01),体力活动量则低于非腹型肥胖组(P<0.01)。男性腹型肥胖组和非腹型肥胖组SBP、DBP平均值均高于女性,体力活动量平均值则均低于女性。 (5)总体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在偏瘦、正常、超重、肥胖四组之间均有差异(P<0.01),且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其中男性正常、超重、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女性。总体人群腹型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非腹型肥胖组(P<0.01)。男性腹型肥胖组和非腹型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女性。 (6)运用偏相关分析法研究BMI、WHR、体力活动量与SBP、DBP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BMI、WHR与SBP、DBP均有显著性的关系,体力活动量与SBP、DBP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关系。 结论: (1)广州市40-49岁白领阶层中体重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人群比率较高,其高血压患病率也较高,且随着BMI和WHR的升高,血压有上升的趋势,白领阶层应予以重视。 (2)BMI、WHR对血压有影响。高血压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人们难以改变遗传和某些精神因素的情况下,控制BMI和WHR无疑是控制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发病的有效措施。 (3)肥胖人群更应积极采取措施降低BMI、WHR,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尤其是男性。肥胖者适当的增加体力活动,有降低BMI、WHR的趋势,从而降低高血压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