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后,受体长期需应用免疫抑制剂对抗免疫排斥反应,这会给受体带来众多的并发症。目前,最理想的是诱导受体对移植物形成免疫耐受,这样移植器官的组织结构、功能能正常存在,受体也没有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危害。该实验采取对供体犬免疫抑制剂预处理,诱导受体对移植的同种异体气管形成免疫耐受。材料和方法:实验用犬20只,随机抽取供体4只,余16只为受体。供体处死后取出气管,切取成3厘米长的气管段共16段,经预处理的8枚气管段为实验组,常规8枚气管段为对照组。受体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将气管段移植到两组受体犬腹腔内大网膜包埋3周后取出,行病理检查了解两组间免疫排斥反应的差别。预处理方法是供体手术前6小时给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750mg,甲基强的松龙2g静脉注射,实验组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对照组术后给予硫唑嘌呤1.5mg.Kg.d,甲基强的松龙2mg.Kg.d。结果:经预处理的8个气管节段,除1例出现重度排斥反应外均保持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只有少量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而常规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的8个气管节段,3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例出现中度排斥反应,2例出现重度排斥反应,3例为轻度排斥反应。结论:供体免疫抑制剂预处理,对同种异体移植气管具有保护作用,能诱导对同种异体移植的气管形成免疫耐受,明显减轻对气管的免疫排斥反应。其机理是成熟DC在体内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而位于非淋巴组织的上皮及各种实质器官内的非成熟DC能分泌工L一10,诱导T卜论型细胞反应和通过Tr一l(tregulator一1)细胞下调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破坏TH21/THZ平衡,并抑制IL一12合成,同时供体非成熟DC可经连通的淋巴管移动至受体淋巴结和脾脏T细胞区,诱导建立稳定的异基因嵌合体,可协助形成对移植物的耐受。气管抗原性研究表明,气管粘膜有强烈的抗原性,软骨膜、软骨细胞有弱抗原性。根据DC的来源及分布规律,气管组织内主要是未成熟DC,集中分布于粘膜和粘膜下组织。气管移植后血运建立前,首先大量粘膜及其它少量组织逐渐坏死,直接强烈的刺激未成熟DC,使其摄取细胞碎片抗原而趋向成熟、活化,当血运建立后,吞噬抗原激活的DC即通过淋巴管引流进入受体的淋巴结和脾中,呈递抗原给T细胞,经直接致敏途径诱发排斥反应。血运的建立使受体未成熟DC也进入移植气管,捕获抗原经间接致敏途径诱发排斥反应。在实验中应用环磷酞胺和甲基强的松龙预处理供体,抑制了移植初期供体内未成熟DC 2沂扮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吞噬抗原及趋向成熟,使其对初期缺血而坏死的细胞抗原致敏无反应性,截断直接致敏途径;血运建立后,供体未成熟DC移行进入受体淋巴组织中形成嵌合现象,诱导受体对移植物产生免疫耐受,同时供体粘膜的脱落,血运建立后粘膜的受体化,使强致敏原消退,受体未成熟DC的进入,同样处于不激活状态,因此截断了间接致敏途径。免疫排斥反应激活的途径被截断,使移植物不用免疫抑制剂而获得长期生存,诱导了免疫耐受。在气管移植中,采取术前预处理,简单易行,术后对受体不用免疫抑制剂,减少对受体生理机能的干扰,减轻因移植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这一途径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