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园绿地是城市内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区位和服务能力是城乡规划学、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加强调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保证城市居民公平地、充分地享有公园绿地,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一致。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等传统指标来指导规划建设和评估规划实施。随着GIS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公园绿地可达性指数可以直观反映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与居民点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可以作为衡量公园绿地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有效弥补了上述指标的不足之处,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相比于国外对公园绿地的社会公平和环境正义展开的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和规划师还未充分认识到公园绿地的社会价值。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开展我国公园绿地服务水平评价研究,为合理布局公园绿地提供技术和理论参考。从“公平正义”的视角展开论述,社会公平要求公园绿地服务在不考虑居民需求差异的情况下,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居民获得大致均等的公园绿地服务水平;而社会正义则要求公园绿地服务在满足不同居民差异化的需求基础上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可达性反映的是克服空间阻隔的难易程度,是评价公园绿地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对以上概念的理解,本文尝试通过可达性测度居民实际获得的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从社会公平到社会正义维度的公园绿地服务水平评价模型。选取武汉市江岸区的公园绿地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在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基础上提出考虑OD成本矩阵、距离衰减与供给差异的改进,采用此方法计算出的可达性指数可以反映居住小区实际获得的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在社会公平维度,对“链家网”二手房房价和建筑年代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后可以用于表征小区内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进一步通过空间叠加的方法衡量公园绿地服务水平与居民社会经济地位(SES)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在社会正义维度,受限于详细人口统计数据获取难度,选取街道尺度上的弱势群体社会特征变量计算弱势群体综合需求指数(SDI),采用空间叠加的方法衡量公园绿地服务水平与弱势群体综合需求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并进一步采用公平绩效指数检验各类弱势群体实际获取的公园绿地服务水平是否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同时采用区位熵值测度公园绿地服务水平的社会正义格局。评价结果表明:(1)基于可达性的服务水平可以有效表征居民实际获得的公园绿地服务;(2)服务水平空间差异、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维度评价可以有效测度公园绿地服务供给的合理性程度。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分别从认识层面、技术层面、规划建设层面以及制度层面对公园绿地服务的公平正义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实现公园绿地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