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彰显了全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全面多元的民生需求。人民期待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的提升,因此城市环境质量的品质化发展成为迫切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化发展和机动车的广泛普及,车行交通逐渐替代了步行交通,环境污染以及健康问题也日益严峻。城市是我国人口最大聚集地,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住区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起止之地,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细胞。步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对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品质及居民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代表居民生活和出行质量的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成为城乡规划学及其他学科研究新的重要领域。城市规划是规划工作的传统领域,宜乎因势利导,进一步强化住区规划做精做细的设计理念,是提升住区品质的根本问题。品质是多元多层级的,不同阶层人群有不同的愿望和需求,如何更好的响应居民的需求。这将是今后住区规划设计工作的重心,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城市住区这一中微观层面出发,基于建成环境如何适应居民步行出行需求开展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住区、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住区、改革开放时期的老旧住区、市场经济初期的新建经济住区和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新建高档住区五种类型为例,利用GIS和现场踏勘以及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建成环境步行性相关需求影响因素的基础数据。联合Pearson相关性和Kano模型及IPA修正法,分析出影响不同类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优先需求”因素,进而提出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差异化规划策略。为改善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条件,提升居民步行出行频率和意愿,推动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以及对现阶段住区规划建设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马克思需求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社会生态学、魅力质量理论等相关理论中人的需求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基础上,尝试提出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理论。将居民对建成环境步行性的需求划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维度五种层级,对应于居民步行目的地可达性需求,步行路径便利性需求、步行交通安全性需求、步行社会交往性需求、步行环境审美性需求五种需求层级展开,这为研究需求影响因素的选取以及各因素的表征等提供理论基础。在理论指引下总结国内外既有的研究成果,选取高频需求因素,采用德尔菲法和经过小组讨论初步选定5个目标层下的12个准侧层,共50个需求因素。(2)依据武汉市城市住区发展时间脉络及特征划分为五种不同类型。针对五类城市住区居民进行社会属性特征调查、居民对现状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调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因素测度数据进行统计。通过联合Pearson相关性、kano模型及IPA修正分析法逐步筛选,发现五类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优先需求”因素影响程度和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更为深入和准确的确定五类住区居民对建成环境步行性有着较高需求但实际表现不好,且与步行出行频次强相关的“优先需求”因素和亟待改善的需求层级。研究发现,“社交性需求”属于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住区改善需求;“审美性需求”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住区改善需求;“安全性需求”属改革开放时期的老旧住区改善需求;“便利性需求”属市场经济初期的新建经济住区改善需求;“可达性需求”属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新建高档住区改善需求。(3)依据五类住区不同的“优先需求”因素,对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进行需求评价。研究发现,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902,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三德里、鼎余里、延昌里、联保里、积庆里、昙华林住区,说明这6个住区是改善重点。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859,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工人新村、仁寿小区、知音西苑、电力新村、117街坊、汽发小区、五环小区,说明这7个住区是改善重点。改革开放时期的老旧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794,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湖边坊小区、劳动小区、七里一村小区、胭脂路小区、卧佛庵小区、新桥小区,说明这6个住区是改善重点。市场经济初期的新建经济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764,低于均值的有花园一期、富强天嘉园、汉博佳园、复地翠微新城、江南春城二期、华大家园,说明这6个住区是改善重点。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新建高档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748,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百步亭现代城2区、晋合金桥世家、广电兰亭熙园、世贸锦绣三期、东湖尚郡,说明这5个住区是改善重点。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差异化的规划策略,以期满足五种类型住区居民对步行出行差异化需求。本文从居民需求的视角对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展开研究,试图建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理论体系及定量的评价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武汉市五种不同住区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并丰富了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相关研究的视角和思路,对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建设完善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本次研究针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步行出行目的对建成环境步行性的需求、不同住区类型研究的扩展、多种综合因素的探讨以及优化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规划策略仍存在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