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新修辞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大陆及美国产生,并在60年代盛行。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象征行为”,一切人类的有意义的话语形式都是修辞性的。通过语言的象征力量,人们可以诱使他人形成态度,采取行动或获得他人认同。哪里有劝说,哪里就有修辞;哪里有意义,哪里就有劝说。在对外交流中,外宣文本承担着传递信息,树立国家正面形象的责任。其翻译质量好坏关系着宣传内容是否能够有效影响受众,在受众心中塑造良好形象。外宣文本中通常包含大量隐喻,因此隐喻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新修辞视角出发,外宣文本中的隐喻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格或认知方式,而是一种具有象征力量,能够改变受众态度,诱发合作的修辞话语。翻译中充分发挥隐喻这种修辞话语的象征力量,将有助于激发受众情感,使外宣文本更好地影响受众,获得受众认同。本研究首先对西方新修辞理论、当前隐喻研究及外宣翻译研究进行回顾,通过实例验证隐喻在外宣文本中的修辞功能及广泛应用,并指出研究隐喻翻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中英隐喻视作修辞话语进行对比,指出两者都源于人类经验并广泛存在于中文和英文外宣文本中,且都具有激发受众情感和形成受众态度的功能。然而,中英隐喻也存在受众不同、使用范围频率不同、喻体相同而象征力量不同等差异。这些都是导致翻译失误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翻译外宣隐喻时,译者应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克服修辞局限,以受众为转移对译文内容及形式进行必要调适,用译语受众熟悉的方式有效影响受众,达到相关隐喻翻译的修辞目的。这也是翻译外宣文本中的隐喻时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本研究尝试从西方新修辞视角提出四种翻译策略:使用平行文本、补偿法、释译法和省略法。本研究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理论方面,本文揭示了隐喻作为修辞话语的象征力量及劝说功能,丰富并深化了外宣文本中隐喻翻译的研究。此外,采用的新修辞视角对后续隐喻研究有一定启示作用。实践方面,本文提出的翻译原则和策略对外宣文本中隐喻的翻译实践有一定帮助,为改善隐喻及整个外宣文本的翻译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