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长期以来都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导致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海洋污染、海洋酸化等重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利用区域现代底栖有孔虫与环境参数的研究作为基础依据,以底栖有孔虫(主要为Ammonia beccarii,Elphidiella kiangsuensis和Cribrononion vitreum)为指示生物进行微体生物实验,选取主要海洋痕量重金属(Cu、Cr、Zn等)、主要生源要素营养盐(N、P)和海水中C(CO2,表征为海水pH值)为研究指标,探究底栖有孔虫对海洋重金属污染、海洋主要生源要素变化和海洋酸化的生态响应。本研究有孔虫沉积物样品采集自2016年1月2017年11月共23个月份,收集分析超过69个样品,共计32321个有孔虫个体的基本数据信息。统计显示主要活体属种为Ammonia beccarii vars.,Elphidium,Cribrononion,Trochaminia等,有孔虫活体平均丰度529个/10cm3,总体平均丰度891个/10cm3,丰度春夏季高,秋冬低。区域有孔虫优势种为Ammonia beccarii,Elphidiella kiangsuensis和Cribrononion vitreum,可作为生态研究中优先选择的敏感种。研究区域有孔虫属种分带性不明显,潮间带各部分分布的有孔虫属种相似,仅在数量上发生变化。重金属胁迫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重金属污染物对于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 vars.的胁迫作用不同,Cu、Zn的重金属污染物导致畸变现象更为明显,胁迫作用更强;Ammonia beccarii vars.对不同胁迫作用因素的敏感性不同,对Pb、Cr重金属的敏感性相对较低,生态响应较慢,对Zn、Cu重金属的敏感性较强,生态响应快;生态响应对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敏感性不同,浓度越高,敏感性越强、畸变越明显、生态响应越大。据营养盐监测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营养盐的增多,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迅速,有孔虫会因为饵料丰富快速生长繁殖,但随着藻类的不断生长并消耗氧气,缺氧条件下有孔虫停止生长并出现死亡,其中Elphidiella生长状况良好,是比较耐低氧环境的属种。酸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值降低、培养时长增加,各种有孔虫壳体溶蚀情况均加剧,出现壳体变薄透明、房室剥落等现象。pH值7.4时,有孔虫溶蚀率均达到最高值;壳体厚度对溶蚀率影响较大,壳体形态也对溶蚀率有一定影响;pH值7.80可以界定为有孔虫出现显著溶蚀的阈值,Cribrononion vitreum可作为研究区海域海洋酸化的指标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