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社会生产以及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粮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安全问题则是关乎我国经济安全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措施是保护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地位。黄淮海平原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包含有中国农业大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人口和耕地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和自然灾毁等不可抗力使得耕地保护在保量守红线的基础上不得不另辟蹊径,耕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由之路。黄淮海平原在我国粮食安全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黄淮海平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了解该区域耕地集约利用现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为探讨黄淮海平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规律,明确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及制约因素,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利用自然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调查数据,构建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和影响机制的分析模型,对黄淮海平原约340个区县1996年至2011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针对耕地合理集约利用和保护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首先,以黄淮海平原地区为例,以区县作为研究单元,测算各个区县近16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分析黄淮海平原各区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其次,运用鱼骨分析法列举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淮海平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的GeoDetector模型,进而从影响力角度定量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最后,针对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机制,找出其限制性因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